« | August 2025 | » | 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 |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 | | | | | |
|
IMAGE_031.jpg

|

|
Blog信息 |
blog名称: 日志总数:336 评论数量:1090 留言数量:2 访问次数:2381124 建立时间:2004年12月4日 |

| |
[教育理论]建构主义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 原创空间, 情感绿洲
我不能发帖子呢?难道我触犯了右派利益吗?岂有此理!!!!!!!!!11 发表于 2004/12/6 8:35:14 |
建构主义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很好的一篇论文,值得好好参考)! http://www.being.org.cn/theory/constructivism.htm
1.建构主义简介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3.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 4.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5.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
一、建构主义简介
建构主义( constructivism )也叫做结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的一种。建构主义理论一个重要概念是图式,图式是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也可以看作是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认知发展受三个过程的影响:同化、顺化和平衡。
同化( assimilation )是学习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
顺化( accommodation ) 是学习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
平衡( equilibration ) 是学习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个平衡状态过程过渡的过程。
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皮亚杰(J.Piaget)、科恩伯格(O.Kernberg)、斯滕伯格(R.J.sternberg)、卡茨(D.Katz)、维果斯基(Vogotsgy)。皮亚杰是认知发展领域的心理学家,他创立的儿童认知发展的学派被称为日内瓦学派。皮亚杰关于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略)。维果斯基提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并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结构主义的核心可以简单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学”;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的是“教”。由不同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可以发展出不同的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
二、建构注意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能较好的说明学习如何发上、意义如何建构、概念怎么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那些主要因素等。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可从“学习的含义”(即关于“什么是学习”)与“学习的方法”(即关于“如何进行学习”)这两个方面。
1.关于学习的含义。建构注意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者是在异地的情境即社会文化北京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2.关于学习的方法。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教师和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发挥各自的作用(略)。
三、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
建构主义所蕴涵的教学思想主要反映在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师生角色的定位及其作用、学习环境和教学原则等6个方面。
四、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可以概括为 “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主要有:
1.支架式教学( Scaffolding Instruction)。“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 conceptual framework )。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主要包括以下环节:(1)搭脚手架;(2)进入情境;(3)独立探索;(4)协作学习;(5)效果评价。
2.抛锚式学习( Anchored Instruction)。这种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岁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由于抛锚十教学要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作为“锚:),所以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或”情境性教学“。抛锚式教学有以下几个环节:(1)创设情境;(2)确定问题;(3)自主学习;(4)协作学习;(5)效果评价。
3.随机进入教学( 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 )。由于事物的复杂性和问题的多面性满载教学中要注意对同一教学内容,要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境下、为不同的教学目的、用不同的方式加以呈现。也就是说,学习者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从热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与理解,这就是所谓”随机进入教学“。学习者通过多次”进入“同一教学内容可以达到对该知识内容比较全面而深入的掌握。”随机进入教学“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呈现基本情境;(2)随机进入学习;(3)思维发展训练;(4)小组协作学习;(5)学习效果评价。
五、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
1.建构注意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原则。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并不要求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建构主义使用的教学设计原则如下:(1)强调以学生为中心;(2)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3)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4)强调对学习环境(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5)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而非支持”教“)。(6)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而非完成教学目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