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gust 2025»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31


公告
暂无公告...

我的分类(专题)

首页(33)
超越爱因斯坦(22)


最新日志
超越爱因斯坦 ——宇宙是可以理解的
质子、电子生产流水线
引力场与反引力场
传统原子模型存在致命缺陷
化合引力场
宇宙大爆炸前后发生的事件
超大统一之路
超越爱因斯坦 ——宇宙是可以理解的
时间和空间是宇宙程序的必要编码
协调量子力学与牛顿、爱因斯坦自然哲学体系
宇宙公式

地球生命的形成

最新回复
回复:宇宙为什么存在
回复:宇宙大爆炸前后发生的事件
回复:宇宙大爆炸前后发生的事件
回复:宇宙大爆炸前后发生的事件
回复:引力场与反引力场
★第二代GCDN 网站加速宝,网络新技术

留言板
签写新留言

高深

统计
blog名称:超越爱因斯坦
日志总数:33
评论数量:16
留言数量:1
访问次数:113493
建立时间:2005年6月4日

链接




本站首页    管理页面    写新日志    退出

种族主义和种族冲突
卢杲 发表于 2005/6/4 17:18:32

二、尽管种族本身是一个自然科学范畴,与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的民族有着截然区别,然而与民族问题紧密相关的种族问题却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种族主义自然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反动丑陋的民族主义。 世界上的每个人在语言文化意义上都作为各个民族共同体的成员而存在,同时又因体质特殊的差异而属于一定的人种,即种族。 种族与民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种族是人类历史早期形成的、具有区别于其它人群的遗传体质特征的人们共同体,它是生物学、人种学的范畴,是根据人们的皮肤颜色、头发形状与颜色、眼、鼻、唇的形状以及体格、血型等生理、生化性质而划分的。人类分为四大种族,即欧罗巴种族(或称欧亚人种、白种人)、蒙古种族(或称亚美人种、黄种人)、尼格罗种族(或称黑色人种)和澳大利亚种族(或称棕色人种),也有许多学者认为后两种种族共性较多,而将它们合称为尼格罗一澳大利亚种族(或称赤道人种)。 从旧石器时代到现代,各大种族之间由于频繁的迁徙交往与血缘的混合,一直在不断发生着新的分化和组织,结果产生了人种下面的各支系(或称小种族)和在支系之下的更小的种族(或称次列种族),以及各大种族之间一些过渡性的种族类型,以致今天世界上分布着两百种以上的大大小小的“种族集团”,他们之间互相凭借着一系列中间类型,从一个过渡到另一个而彼此联系,绝对纯粹的种族当今根本不存在。 虽然这些种族在体质特征上有着或多或少的差异,但在生物学上却是一个统一的种,属于同一物种即智人种。一切种族决无优劣智愚之分,各人种手脚构造、躯干、语言和思维活动基本相同。尽管根据人种特征总的进化过程,我们可以说,某一人种的某些体质特征比较原始或进步,但每一人种往往同时存在某些比较原始和另一些比较进步的特征。因而片面抓住某一人种的某些比较原始或进步的特征,来作为判断种族优劣的依据,自然是荒谬无稽的。同时人类历史和现实已充分证实,一切种族和民族都同样能够创造优秀的文化财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整个人类文明均作出各自独特的贡献。作为种族特质的肤色、发型、面容、毛发等外部遗传生理特征并不在根本上影响人们的劳动、思维、学习和创造能力。 随着具有同一起源、共同本质特征的各种族、种族集团相互间的融合逐渐增多,彼此间的种族界线自然也越来越模糊,所以种族主义理论是极其荒谬的。 尽管人类社会至今仍未完全摆脱种族主义的困扰,但人类正义和进步力量在与种族主义斗争的过程中,已经取得巨大的成果。在当今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政权或合法组织敢于公然声称支持种族主义,或者公然推行种族主义政策。然而,也应该清醒地看到,近年来在某些国家出现的排外、仇外和种族暴力事件、新纳粹主义分子活动猖獗的事件,以及时有所闻的各种种族冲突和仇杀事件,都说明反对种族主义斗争的严峻性和现实紧迫性。 种族冲突和民族分离主义所表现出的国家裂变、领土争端、地区冲突、部族仇杀、种族排斥、宗教纷争、霸权干预等一系列现象基本上都有民族问题的背景或直接来源于民族问题。民族问题在20世纪末变得日益突出,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严重威胁。 历史上频繁发生种族冲突的国家和地区在近半个世纪的“休眠”状态之后再次爆发大规模的种族冲突和民族分离主义。起因是国家裂变导致国家衰竭,昔日被两极对抗所抑制和掩盖的民族矛盾、宗教纷争、领土争端全部喷发出来。如车臣的极端分离主义势力利用前苏联解体,在国际分裂势力的支持下,煽动人民的民族和宗教情绪,先后于1994年12月和1999年9月与俄罗斯发生武装冲突;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围绕纳戈尔塔~卡拉巴赫领土归属引发的冲突;格鲁吉亚国内围绕阿布哈兹自治共和国独立问题导致的冲突;北奥塞梯共和国与印古什共和国之间的领土争端而引发的冲突;1991~1992年的克罗地亚内战;1992~1995年的波黑内战;1998~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等等。 非洲族际冲突与中东欧国家的种族冲突不同,非洲族际冲突具有层次多、内涵广、复杂化、烈度大、时间长等特点,具体表现为种族、民族、部族和氏族四个不同层面。在苏丹,是阿拉伯人和黑人的种族冲突;在尼日利亚,是豪萨~富拉尼人和约鲁巴人、伊博人三个民族的冲突;在绝大部分国家,则表现为部族冲突。例如,乍得南部萨拉人与北部图布人的部族冲突;在索马里,族际冲突主要表现为部族或氏族间的斗争。在安哥拉,是奥文本杜人和姆本杜人的冲突;在卢旺达,是部落间的大仇杀;在布隆迪,是部族对异族的屠杀。德国《明星》杂志称这种杀戮是向愚昧、野蛮世界的倒退。 在中东,阿以冲突不断升级,冲突完全演变成强者与弱者的武力对话。土耳其、伊拉克的库尔德人独立运动再次出现高潮。塞浦路斯土耳其族与希腊族的分裂形势更加严重。在南亚,印巴之间的克什米尔冲突变得异常尖锐,并伴有印巴之间的核对抗。斯里兰卡的泰米尔“猛虎”组织同政府军的冲突难以停止。在东南亚,东帝汶的独立运动引发了印尼大规模的教族冲突和民族分离主义运动。这些冲突更多地表现为历史遗存问题的冲突和教派冲突,是集民族、宗教和领土为一体的冲突。 发展中国家要摆脱弱化现象、消除贫困,实现民族国家的现代化,其根本出路是尽可能减少或避免国内的种族冲突和民族分离主义,营造一个安定团结的大环境,多民族的内聚力才可能集中到民族国家的济发展轨道上来。 三、领土(领海)争端 为夺取领土(领海)并在其中产生的经济价值,与双方长期争战投入的财力、物力、人力相比,是不成比例的。现代军事装备的杀伤力、破坏性越来越大,用战争解决两国领土(领海)争端,从经济学角度讲显得越来越不划算。而且领土、边界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世界各国在每个朝代或时期的领土、边界都有所不同,为这些变动的边界领土而发动战争,不仅愚蠢,简直就是将人民送去当炮灰,是在犯罪大恶极的“反人类罪”。如果有领土领海争端的当事国,都能心平气和好好商谈,由有影响的国际组织或强国、大国从中调解,如果在领土(领海)归属问题上实在无法达成一致意见,就搁置领土归属问题,商议如何共同开发,在有争议的领土上设立边贸区、经济开发区,促进两国经贸往来,或者共同投资开发当地矿产等资源,两国共同受益,将原来的“火药桶”变成“聚宝盆”,使热点难点问题变成促进两国亲密交往的纽带。同时通过国际立法,将那些战争贩子绳之以法,使后来者戒。   §3.3  如何根除国际恐怖主义 国际恐怖主义是宗教冲突,民族、种族冲突,文化、文明间冲突,国家间冲突,领土争端中矛盾激化时的极端表现形式之一,这里所指的“领土争端”有两层含义,一是国与国之间领土领海争端,二是国家内部不同民族、种族间的土地争端。如某民族希望通过民族自决,成立一个新的民族国家。因此,要彻底根除国际恐怖主义必须从源头上入手,反恐要标本兼治,笔者提出的“宇宙主义”能从根本上逐步消除全世界的宗教冲突,文化、文明间冲突,国家间冲突,民族、种族冲突,领土争端,也就使国际恐怖主义失去生存土壤,同时,“宇宙主义”倡导全人类团结发展,逐步消除贫穷,也就消除了国际恐怖主义的另一个诱发因素。   §3.4  地球环境灾变 自地球诞生以来,它就以其自身的规律造就并主宰着地球上的生灵。与此同时,地球上的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不断地影响并改造着地球环境,逐渐成为地球环境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今天,人类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已从罗马时期的局部影响步入了全球影响的时代。正因为如此,使得人类面临着一系列前所未有的、重大而紧迫的全球环境问题。环境污染、温室效应、气候异常、植被破坏、土地荒漠化等已成为人们的热门话题。从科学的角度看,这些紧迫的环境问题,涉及地球各部分的相互作用,涉及到地球作为一颗行星的可居住性问题。认识并预言地球环境的变化,是世界科学家们面临的严重挑战。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源泉和环境,因而人类总是把自己的命运与地球的演变和太阳对地球环境的影响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一般认为,地球演变的主要因素源于自然变化,如日、地间距离变化,大气和海洋湍流,大陆板块漂移、造山运动、火山爆发、冰川伸缩,以及河流变动等过程。但是,在几个世代的时间里,人类社会的经济和技术活动却对全球变化产生了明显的影响。无论如何,人类自身变成了地球系统的一部分,并且直接成为全球变化的影响力。人类的能源生产、集约农业和强化技术已经改变了地球的反射率,改变了土壤和水体的组成、大气化学成分、森林面积,以至全球生态系统平衡。这样,当前人类的生存和社会发展已面临着一系列严重的问题。 众所周知,虽然人类的起源只是近百万年的事,然而它的出现却对地球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类在生物进化的自然竞争中,已开始影响到局部环境。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人类学会了更多的技能,他们的活动已逐渐对整个地球环境构成影响,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的又一扰动因素。致使出现土地荒漠化、“温室效应”与全球增暖、臭氧屏蔽的破坏、森林锐减和物种灭绝、淡水资源短缺等严重威胁人类生存繁演的全球问题。 一、“温室效应”与全球增暖 化石燃料的燃烧,森林的破坏及其它工业活动,使得大气化学成分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连续30年的测量表明,大气中CO2的含量以每年0.4%的速率递增,按现有的绝大多数气候模型估计,在不太远的将来可能使全球平均温度上升2℃,这样的温度变化可以和最近一次冰期以来18000a间的温度变化相比拟。而对湖泊中花粉和海底深游生物骨骼沉积物的考察表明,全球范围这样的温度变化,必然导致全球陆地植被类型和海洋生物物种分布的显著改变,而这又必然反过来影响全球气候。应该指出,除了CO2以外,导致温室效应的痕量气体还有甲烷(CH4)、氯氟烃、一氧化二氮(N2O)等。它们在大气中的含量虽微,但增温效应强(如氯氟烃浓度仅为CO2的百万分之一,增温作用却为CO2的1/4;CH4浓度仅为CO2的0.5%,增温作用却为CO2的1/3),增长率高(如CH4年增长率为1.0%,而CO2年增长率为0.4%),作用时间长(如N2O增温作用虽然只有CO2的1/12,但它在大气中的寿命为CO2的7~10倍),因而引起的效应相当可观(大致与CO2相当)。这些气体含量的增加,亦起因于人类的工业和农业生产活动。 此外,其它温室气体如CH4、N2O等,浓度也在明显增加。而且人类活动还向大气排入了一些新的温室气体,如氯氟烃等,尽管它们在大气中的含量很低,但由于其年增长率高,温室效应强(GWP值大)而倍受人们重视。 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增加,必然导致温室效应增强,从而有可能引起全球增暖。观测表明,1880年以来北半球地面平均温度升高了约0.3~0.6℃。虽然目前还不能识别这一全球增暖现象中温室气体的贡献有多大,但大多数科学家认为大气中增强了的“温室效应”对全球平均温度的增加是有促进作用的。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排放的CO2、CH4和N2O等温室气体逐年增加,温室气体能无阻挡地让太阳的短波辐射射向地球,并部分吸收地球向外发射的长波辐射,使整个地球成为宠大的“温室”,使“温室”的气温上升。 近一个多世纪以来的全球陆地和海洋大约100多万个观察记录证明,全球平均气温确实增高了。尤其是本世纪80年代以来,变暖的速度很快,全球平均气温增加了0.5℃。据测算,到2030年将上升2.08℃。由于全球变暖,1880~1980年观察到的平均海平面上升了14cm。以1980年海平面为基准,2050年海平面将上升30~50cm。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将对全球的生态环境系统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干旱区更为干旱,多雨区更多洪涝;海平面将以6cm/10a的速度上升,海水盐度变小,岛国难以生存,地势低洼的沿海区域将被淹没;海水污染淡水,地下水污染加剧;全球干旱频率增大,中纬度地区更为干旱、酷热,森林失火,湖泊干涸,水资源更为紧张;土壤盐渍化和沙漠化加剧。 1990年5月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第一工作组的报告预测,到2030年,若温室效应等于CO2的加倍,则全球平均温度将上升1~2℃;由于气候的区域性差异,陆地比海洋增温快,南欧和北美比全球平均增温幅度大;夏季降水和土壤湿度减小,亚洲季风将加强;海平面将升高20cm左右。这将给全球生态系统和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带来巨大影响。因此,“温室效应”问题成了全人类共同关心的重大全球性环境问题。 二、臭氧屏蔽的破坏 臭氧(O3)是氧的衍生物。自然大气中有微量的臭氧存在,其浓度是随高度变化的。平流层(距地平20~25km的大气层)臭氧浓度最大。分布于同温层中的臭氧吸收了太阳光中99%的对地球生物圈有极大伤害作用的高能紫外线。测量表明,1978~1987年,全球臭氧浓度平均降低了3.4%~3.6%;1985年便在南极上空观测到了臭氧空洞。有证据表明,造成臭氧屏蔽破坏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排放到大气中的氟氯烃的光化学反应。而臭氧屏蔽的破坏,必将对地球生命系统和人类生态环境造成灾难性的影响。 大气层中臭氧的浓度随高度变化,平流层中距地面20~25km间的大气层臭氧浓度最大。工业革命前氯氟烃的浓度为0,现今为1×10-9。人类活动排放的含氟氯烃的物质和氮氧化合物在平流层中通过光化学反应将使臭氧减少。自本世纪70年代以来,北半球的臭氧减少了3%~5.5%,出现臭氧空洞。南极臭氧空洞正以每年相当于一个美国陆地面积的速度增长,不仅在南极上空,最近在北极和西藏高原上空也发现了臭氧层减薄,甚至出现臭氧空洞。预计到2014年,臭氧将减少53%以上。臭氧层出现空洞,将使地面紫外线幅射增强,皮肤癌发病率上升,还将带来幼鱼死亡率和家畜瘟疫增加,谷物减产,气候变化等一系列的影响。 从科学的角度看,这些紧迫的环境问题涉及地球各部分、各层圈的相互作用,涉及到地球作为一颗行星的可居住性问题。认识并预言地球环境的变化,是世界科学家们面临的严重挑战。  

阅读全文(1960) | 回复(-1) | 编辑 | 精华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主页:
标题:
验证码:  (不区分大小写,请仔细填写,输错需重写评论内容!)
站点首页 | 联系我们 | 博客注册 | 博客登陆

Sponsored By W3CHINA
W3CHINA Blog 0.8 Processed in 0.172 second(s), page refreshed 144753403 times.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
苏ICP备050060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