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天乐]网络,音乐和歌手(一)  |
小工头 发表于 2007/12/8 23:26:08 | 阶段一:2002年的第一场雪在很久很久以前,网络是一个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乌托邦。那是网络业的黄金年代,各路投资者好象生怕自己的钱没人花一样,抢着把大把的钞票往网络新锐的手里塞,“英雄本色”里面烧钞票点烟的豪爽场面似乎随时都会上演。尽管那时已经有人开始讨论究竟什么才是网络业的赢利模式,并且提出了根据点击率支付广告费的观点,但是,一是那时的投资浪头来势汹汹,钱好像永远也花不完一样,讨论如何挣钱没多大必要;二是当时的所谓计数器只不过是后台的一个文本而已,动动手指就改了,靠这个来收广告费,的确有些不靠谱。(貌似扯远了……)在那个时候,互帮互助和无私分享是主旋律。假如有人公然谈论什么有偿服务,多半会被孤立至死。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对于传统唱片业来说,网络只意味着一件事:盗版。唱片公司辛辛苦苦做一张专辑出来卖,某个网络青年买了之后觉得很好听,于是就压成MP3放到网上与大家分享,顺路攒点人气。大家都到网上去下载,唱片就没人买了。而且,以前就算唱片做得烂,消费者要开骂也是在掏钱买回家之后。下一张有没有办法出暂且不论,这一张最起码也能卖个千儿八百的,不至于砸在手里。可是自从有了网络,消费者大可以听完再决定买不买。这可苦了唱片公司,稍不留意就会血本无归。因此在那个时候,网络是唱片公司的眼中钉肉中刺,“打击网络盗版”是唱片公司常喊的口号(貌似最近很少听到了)。然而,即使是在这样势成水火的局面下,网络青年们仍然在不经意间展示了网络助推音乐的巨大潜力。如果说要举个例子的话,那就是刀郎的“2002年的第一场雪”。查了一下资料,这张专辑是新疆某公司出版的,在新疆之外的地区几乎没有宣传,差不多就是无声无息地摆上货架,卖几张算几张。然而,经过网络上的口耳相传,这场雪的声势越来越猛,最终席卷神州大地,造就了五百万张的销量神话,还引起了一阵“刀郎是谁”的争论,其间还夹杂着若干鱼目混珠的真假刀郎。当然,刀郎能够火到那个程度,传统媒体的介入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不可否认,是网络为刀郎创造了足以惊动传统媒体的知名度,在销量方面网络更是居功至伟。在现实中默默无闻的歌手,经过网络的无限放大,最终在现实中获得了巨大的知名度。但是,此时的网络只能起到管道的作用,音乐的制作与发行仍然要靠传统的唱片工业来完成,而最终的收益也体现在限实之中。更重要的是,此时的网络对音乐的品质并没有任何的影响,只有优秀的音乐才会得到口耳相传的待遇(尽管刀郎后来臭大街了,但是“2002年的第一场雪”和“冲动的惩罚”仍然是很好的作品)。那么,这个过程是否存在有意识的策划和导引呢?作为当时的参与者,俺无法判断。刀郎的故事教育唱片公司,就算传播的全是盗版,这个可恶的网络仍然能够起到巨大的推广作用。那些个成天在网上挂着,只知道下载盗版的可恶网虫,换个角度看过去,不正是梦寐以求的义务宣传员吗?不久之后,网络的黄金时代结束了。没挣到钱的风投亮出了狰狞的嘴脸,网络青年们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网络,音乐和歌手,也走入了下一个阶段。
|
|
回复:网络,音乐和歌手(一) |
碧玉非刀(游客)发表评论于2007/12/9 8:20:40 | 沙发~!
听小工头将那过去的故事
|
|
» 1 »
|

.: 公告
有人的地方就有恩怨 有恩怨的地方就是江湖 人在江湖漂,谁能不挨刀 |
|
« | August 2025 | » | 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 |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 | | | | | |
|
.: 我的分类(专题)
|

.: 最新日志
.: 最新回复
|

blog名称:少年包工头的工作日记 日志总数:629 评论数量:1458 留言数量:56 访问次数:8975614 建立时间:2004年12月8日 |
|

.: 留言板
|

.: 链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