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田天空             W3CHINA Blog首页    管理页面    写新日志    退出             

                                                                                

          

  

«August 2025»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31

 

IMAGE_031.jpg

 

 

 

 

 

专      题

 

链      接


  余世维——有效沟通
  金正昆谈礼仪  

  论文天下
 极视传播 
   凯迪社区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SNAI远程教育网

   秦晖的博客
   郎咸平博客
   闯夜人
   财经郎闲评系列
   新浪财经——秦晖

   中计在线
   国际在线经典老歌
   CCTV希望英语节目

   E书吧
   万策智业网
   谢少春的博客

   诺贝尔经济学奖片段
   中国知识管理中心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经济学家
   天则经济研究所
   中国县域经济网
   新华网财经频道
   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中国经济周刊
   中华经济网
   致信网
   经济法网
   中国经济导报
   凤凰财经
   人民网强国社区经济论坛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世界经济人博客
   金融界
   中国金融网
   中国金融界网
   金融时报
   金融网
   和讯网
   金融英才网
   金融界理财频道
   金融会计
   中金在线
   第一金融网
   上海金融报
   上海金融学院

   中国经济网
   经济日报
   中国经济信息网
   经济网
   中国经济新闻网
   经济观察网
   经济参考报
   经济观察室
   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
   每日经济新闻
   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
   人大经济论坛
   经济视点网

   财务顾问网
   中华财务网
   万行财务人才网
   财务与经济
   首席财务官

   中国会计网
   财务与会计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中国会计师
   中国会计视野
   中国会计视野-会计博客
   中国会计视野社区
   中国会计社区
   全国会计资格评价网
   中华会计网校
   中华会计网
   中华会计考试网
   会计网校
   东奥会计在线
   北京国家会计学院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
   新华会计网
   无忧会计
   会计考试网
 

   中国共产党新闻
   炎黄春秋
   我爱北京
   世界经济学人
   高端阅读
   中国毕业论文网
   浓缩论文精选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WebCT教学平台   
   中国教育发展研究学会
   e-learning 大讲堂
   读书论坛
   读书
   教育学在线
   K-12教育网
   教育技术研究
   在线教育咨讯网
   全国高校教育技术委员会
   中国教育技术研究网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网
   中国教育研究网    
    

   雅信达英语互动网
   esl-lab
   usatoday
   divace  
   English-to-go 
   21century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英语节目
   中央电视台希望英语
   上海热线
   上海日报

    21cn旅游
    战胜编程必备课程资料库

    CI Webstie Recommendations
    7-12educators
    NCRVE

 
 

日志更新

 
 

查找


 

最新评论

留言板


Blog信息
blog名称:
日志总数:336
评论数量:1090
留言数量:2
访问次数:2379262
建立时间:2004年12月4日


 
 
 

 


[读书笔记]中央银行理论与实务简介
原创空间,  情感绿洲

我不能发帖子呢?难道我触犯了右派利益吗?岂有此理!!!!!!!!!11 发表于 2007/11/15 11:52:55

中央银行理论与实务期末考试复习指导 中央银行理论与实务是开放教育金融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参考教材是博士生导师孔祥毅教授主编的,中央银行通论》(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年版)。中央银行理论与实务是一门专门研究宏观金融的专业课。各章复习要点: 第一编   中央银行概述第一章   中央银行的产生和发展(一)掌握的名词苏格兰银行     美国联邦储备体系    户部银行    中国人民银行 (二)掌握的内容1.中央银行产生的客观经济基础2.中央银行制度扩展的原因3.中央银行制度的重大发展4.中央银行扩展期的特点5.新中国的中央银行(三)了解的内容1.中央银行制度的基本建立2.美国联邦储备体系产生的历史过程3.中央银行制度的重大发展4.中国银行制度的推广5.中国历史上的中央银行第二章     中央银行的结构、性质与职能(一)掌握的名词一体制中央银行制   混合制中央银行制    一元中央银行制   二元中央银行制跨国中央银行制   经理国库(二)掌握的内容1.中央银行最高权利机构的组织形式2.中央银行的性质3.中国人民银行的职能4.中央银行的作用5.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的异同6.中国人民银行进行机构改革、撤消省级分行,建立大区分行的重要意义。(三)了解的内容1.中央银行制度的的形式2.中央银行的资本结构3.中央银行分支机构的设置4.西方国家中央银行制度的比较5.近代中央银行制度的特点第三章    中央银行与政府的关系(一)掌握的名词中央银行相对独立性     美国模式     德国模式     英国模式(二)掌握的内容1.中央银行与政府的关系的实质2.中国人民银行与财政部和国家计委的关系3.中央银行相对独立性的概念及其演变4.中国人民银行是国务院的直属机构5.中国人民银行与财政部的关系(三)了解的内容1.中央银行与政府关系的模式2.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与地方政府的关系3.中国人民银行与国家计委的关系 第二编    中央银行业务第四章    中央银行资产业务(一)掌握的名词中央银行贷款    再贷款     证券买卖业务      外汇储备管理(二)掌握的内容1.中央银行贷款的特征2.贴现与再贴现之间的关系3.再贴现业务的含义及其与中央银行贷款业务的区别4.中央银行在证券买卖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5.金融外汇储备的特点6.我国中央银行的贷款的业务7.再贴现业务及其作用8.中央银行证券买卖业务的作用9.我国金银外汇储备管理(三)了解的内容1.中央银行贷款的意义2.中央银行贷款的对象和种类3.中央银行证券买卖业务的意义4.中央银行证券买卖业务的种类5.中央银行保管金银外汇储备业务的目的第五章    中央银行的负债管理(一)掌握的名词货币发行    垄断发行原则   信用保证原则    弹性发行原则    弹性比例制现金准备发行制    发行库    业务库   发行基金    就地缴库    集中缴库自取汇款   支付准备金(二)掌握的内容1.货币发行准备制度2.中国国库业务的现状3.中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特点4.货币发行的原则5.我国中央银行货币发行制度6.经理国库业务的主要内容7.中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内容(三)了解的内容1.货币发行的含义及特点2.货币发行制度的发展和沿革3.各国货币发行制度比较4.国库体制的概念5.中央银行经理国库的优越性6.各国存款准备金制度比较第六章    中央银行的其他业务(一)掌握的名词代理业务   政府债券   票据清理业务   电子联行系统   金银管理(二)掌握的内容1.国债的发行与兑现2.中央银行代理发行和兑付国债的意义3.我国中央银行的清算业务4.金银管理业务的主要内容5.中央银行业务经营的主要原则6.中央银行业务的限定性规定(三)了解的内容1.国债的概念和种类2.清算业务的含义和意义3.国外的清算系统4.金银管理的主要职责 第三编    中央银行政策第七章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一)掌握的名词货币政策   物价稳定   充分就业   经济增长   国际收支平衡   货币政策目标(二)掌握的内容1.货币政策的特征2.货币政策的构成要素3.物价稳定目标的含义和衡量标准4.充分就业的衡量标准5.经济增长的衡量标准6.各国货币政策目标的形成7.货币政策的功能8.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的关系9.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三)了解的内容1.货币政策的概念和内涵2.物价稳定目标的形成3.充分就业目标意义及充分就业目标的形成4.经济增长的意义、经济增长目标及其含义5.国际收支平衡目标的形成6.国际收支平衡的含义7.其他货币政策目标第八章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一)掌握的名词政策货币目标  存款准备金制度    再贴现政策   公开市场政策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消费者信用控制   不动产信用控制   道义劝说(二)掌握的内容1.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2.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基本内容3.再贴现政策的基本内容4.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对象和内容5.我国的货币政策工具6.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7.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作用机制与政策效果8.公开市场业务的作用机制与政策效果(三)了解的内容1.货币政策工具的种类2.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第九章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作用过程(一)掌握的名词货币供应量   基础货币   货币乘数    现金比率    货币政策标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资产组合    湖笔政策的有效性(二)掌握的内容1.货币供应、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之间的关系2.可选择的货币政策标的3.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内容4.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外部经济环境5.货币政策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6.影响基础货币量变动的主要因素7.货币乘数的定义及影响货币乘数变动的主要因素8.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不足的现实表现和主要原因(三)了解的内容1.货币供应量的内涵和外延2.货币政策标的的含义与作用3.货币政策标的选择及其原则4.我国货币政策标的的原则与运用5.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基本问题6.西方主要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7.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阅读全文(15050) | 回复(6) | 编辑 | 精华
 


回复:中央银行理论与实务简介
原创空间,  情感绿洲

我不能发帖子呢?难道我触犯了右派利益吗?岂有此理!!!!!!!!!11发表评论于2007/12/25 12:31:18

 http://jjzx.nau.edu.cn/jpkc2006/web3/dzkt/dzkj/3.files/frame.htm 第三章    货币政策目标选择与决策 本章学习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理解货币政策与社会总供求平衡的关系,掌握货币政策的特征、内容、类型及决策程序,熟悉货币政策目标及其关系的协调与选择,深刻体会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确定的意义。制定与实施货币政策的目的是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而其前提则是对本国的经济形式和面临的主要宏观经济问题有充分、细致的认识。包括:1)国内宏、微观经济运行状况的分析和预测宏观因素:经济景气状况、通货膨胀、国际收支平衡状况微观因素:企业生产能力的利用情况、经济效益情况、财务状况2)世界经济、金融形式变化及其对国内经济影响的预测分析。3)国内货币金融形式的分析。 第一节  宏观经济分析框架宏观经济和金融运行分析是中央银行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基础。分析对象:一系列与经济的总体运行相关的变量:产出、就业、价格水平、利率水平、货币供应量、对外贸易、国际收支和政府支出与税收等。分析重点:这些变量在一定时期内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分析框架:对四大帐户的分析增长与波动:1978年以来的中国宏观经济一、社会总供求平衡状况分析(一)国民帐户分析1、国民帐户的基本内容国民帐户——国民收入与产品帐户,用以衡量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宏观经济活动的总价值和本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活动的总水平。2、统计方法收入法<——>生产法(增值法)<——>支出法3、几种重要的概念1)经济仲的居民与非居民2)国内总量与国民总量3)流量与存量4)名义值与实际值4、分析框架主要指标:GDP,GNP,GDIGNP=GDP+YF=C+I+(X-M+YF)GDI=GNP+TR=C+I+(X-M+YF+TR)S=GDI-CS-I=X-M=YF+TRYF:要素净收入TR:净转移(二)企业和居民收支分析1、企业收支分析2、居民家庭收支分析二、国际收支状况帐户(一)国际收支帐户的基本内容反映经常帐户、资本帐户、官方储备帐户余额CA+F-R=0CA:经常项目F:资本和金融项目R:官方净储备(二)国际收支帐户的分析框架分析的目的:判断经济是否存在对外失衡问题,由此判断是否需要调整政策来纠正这种失衡。判断依据:自主性交易与补偿性交易衡量方法:贸易差额、经常项目差额、基本差额、总差额(三)国际收支失衡的类型季节性和偶然性失衡;周期性失衡;货币性失衡;结构性失衡;不稳定的投机和资本外逃造成的失衡。三、财政收支平衡分析(一)分析的原因:财政收支平衡状况及其融资方式将对总供求状况产生重要的影响,从而对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效果产生重要影响。(二)分析的内容财政收入分析;财政支出分析:经常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财政融资分析(三)分析框架1、核心:财政收支是否平衡2、分析方法:总差额、经常性收支差额四、货币供求状况分析(一)货币帐户的基本内容一国货币体系仲的机构可分为货币当局、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以及其他金融机构三类,因而帐户也可分为三个层次。货币概览: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          存款货币银行资产负债合并表金融概览:非货币银行金融机构资产负债合并表(二)货币存量分析对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分析:贷款分析、储备货币发行分析、货币流通量分析对存款货币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分析:存款分析、贷款分析对金融系统资产负债表的分析:(三)资金流量分析流量:金融流量——金融资产与负债的流量      非金融流量——商品、劳务和单方面转移的流量。流量是在统计期间内发生的经济交易,它全面的反映了主要宏观经济帐户间的相互关系。资金的流量分析:运用复式记帐原理,对社会各经济部门的资金来源与资金用途分类记录,从而对全社会资金运动进行统计、分析和预测的一种方法。1、分析原理国民收入与产品帐户记录了有关一国的增值、收入和支出的非金融交易;财政帐户说明有关财政收入与支出的非金融交易和有关总盈余和赤字融资的金融交易;国际收支帐户既表明非金融交易,又表明金融交易,前者表现在经常项目,后者出现在资本及储备项目仲。货币帐户不表明非金融交易,仅表示银行体系的资产及负债;国民收入与产品帐户记录了有关一国的增值、收入和支出的非金融交易;如果把国民收入与产品帐户按部门分解,则每个部门的非金融交易差额(即部门的储蓄与投资的差额)可以被认为是各部门的融资,原则上应等于其对国内其他部门和国外部门的金融资产与负债的变化;把每个部门的金融交易加总,即得到资金流量帐户。2、资金流量帐户的编制将这个经济体划分为若干部门,主要又私人部门、政府部门、银行部门、对外部门等;分别为每一部门编制“资金来源与用途表”(用流量表示的资产负债表)将编制完成的这些不同部门的资金来源与用途表,以矩阵形式汇总为整个经济体的资金流量帐户。资金流量分析充分体现了四大帐户之间的相互关系,是由动态的角度对宏观经济帐户的综合分析。                                     国内部门      对外    横向                             私人   政府   银行    部门    检查1.非金融交易2.政府融资净额3.政府向国内非金融机构融资4.政府的外部融资5.私人部门的外部融资6.银行的国外净资产变化7.国内银行信贷的变化8.广义货币的变化9.其他项目(净额)10.垂直检查 第二节    货币政策的含义及其决策程序一、货币政策的内涵(一)货币政策的定义广义:范指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及其财务的影响货币数量的一切措施。  


个人主页 | 引用回复 | 主人回复 | 返回 | 编辑 | 删除
 


回复:中央银行理论与实务简介
原创空间,  情感绿洲

我不能发帖子呢?难道我触犯了右派利益吗?岂有此理!!!!!!!!!11发表评论于2007/11/26 18:31:46

http://jjzx.nau.edu.cn/jpkc2006/web3/dzkt/dzkj/2.files/frame.htm 第四节   中央银行的支付清算服务 一、支付清算服务的产生和发展 (一)中央银行支付清算服务的含义:是指央行作为一国支付清算体系的参与者和管理者,通过一定的方式和途径,使金融机构间的债券债务清偿及资金转移顺利完成,并维护支付系统的合理运行,从而保证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的正常运行。 结算(Settlement):一般指为实现因商品交易、劳物供应、金融活动、消费行为等引发的债权债务清偿及资金转移而发生的货币收付。现金结算与非现金结算 清算(Clearing):银行间的债权债务的清偿及资金的划转需要通过一定的清算组织和支付系统,进行支付指令的发送与接受、对帐与确认、收付数额的统计轧差、全额或净额等一系列程序,即所谓的“清算”。 二、中央银行的支付清算体系 支付清算体系是央行向金融机构及社会经济活动提供资金清算服务的综合安排,包括清算机构、支付结算制度、支付系统及银行间清算制度与操作等内容。 (一)清算机构:是为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清算服务的中介组织。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组织结构,如票据交换所、清算中心、清算协会等。 清算机构按不同性质可做如下划分: (1)私营的/ 政府或货币当局组建的 (2)地方性的/全国范围的 (3)只提供国内清算服务的/国际性的清算组织 (二)支付系统 是由提供支付清算服务的中介机构和实现支付指令传送及资金清算的专业技术共同组成,用以实现债权债务及资金转移的一种金融安排。支付系统的现代化安排20世纪70年代以前,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支付清算均以手工操作为主: 1973.5,由多家北美和欧洲大银行共同组建了SWIFT(环球银行金融电讯协会,总部设在比利时) 美国清算所于1970年开通CHIPS(纽约清算所同业支付系统)于1975年开通ACH(纽约自动清算所系统) 在零售业支付领域,以银行卡为代表的各种卡类、ATM和POS网络等现代支付媒介和支付系统为社会提供着快捷、安全的服务。 在行间支付清算领域,信息技术的应用更为广泛。 中国人民银行CNAPS项目于1996年7月启动施工。 支付系统将包括: 中国人民银行统一运行管理的大额支付系统(HVPS); 中国人民银行和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共建、共有、公用的小额批量处理系统(BEPS); 中央银行帐户管理系统(SAPS); 支付银行卡授信系统(BCAS); 政府债券簿记系统(GSES); 同城票据清算所(LCH); 金融管理信息传输服务(FITS) (三)支付结算制度 是关于支付结算的规章政策、操作程序、实施范围等的规定与安排。 (四)同业间结算制服与操作 同业间清算(行间清算或联行清算)是金融机构之间为实现客户委办业务和自身需要所进行的债权债务清偿和资金划转。同业清算制服则是为实现金融机构间的清算而制定的规则、程序与清算安排。 三、中央银行支付清算运作 (一)支付清算运作的基本原理 1.中央银行在银行间清算中的地位 金融机构需要在中央银行开立帐户; 金融机构之间的债权债务和应收应付款项,通过其在中央银行帐户的借、贷记载进行划转清算。 清算资金的来源: 在中央银行储备帐户上的存款余额中央银行信贷通过货币市场借入的临时性资金 由于支付时隔所产生的在途资金 2.基本原理 1)借记与贷记 2)双边代理安排:两个银行最简单的清算和结算安排是建立双边代理关系,即每个银行均在另一个银行设立帐户; 付款人A——>付款银行A——>收款银行B——>收款人B 资金转帐的结果使付款人A在A银行存款余额下降,收款人B在B银行的存款余额增加; 相互交互指令的银行有两种选择:或者A银行增加B银行在A银行帐户上的存款金额,或者B银行减少A银行在B银行帐户的存款金额 3)结算代理人:银行通过共同在第三方的帐户进行相互结算,大多数情况下,由中央银行承担这一角色。在这种情况下,A银行在央行帐户上的存款余额减少,B银行在央行帐户上的存款余额增加。 付款人A——>付款银行A——>结算机构——>收款银行B——>收款人B 4)全额结算资金的流动支付指令的传送是双向的,在全额结算方式下,每一笔支付都将通过中央银行的结算帐户来进行。 5)双边净额结算 双边轧差涉及到每对银行间应收应付款的对冲。系统中,每个银行有3个相互独立的净头寸,头寸或者是净支出,或者是净收入,或者是零。 6)多边轧差结算 每个银行计算出自己的净头寸,也就是每个银行只需要进行一笔结算 支付系统的多边轧差结算最终要通过清算来进行。结算所是传送支付指令的中心,它负责计算多边净头寸并传送给中央银行,使之最终反映在银行的结算帐户上。 (二)行间支付(清算)系统: 资金清算过程包括两个基本程序: a.付款行—(支付指令)—>支付系统—(支付指令)—>收款行 b.收款行和付款行之间实现资金划转。 1.差额清算系统:清算系统将在一定时点(通常为营业日结束时)上收到的各金融机构的转帐金额总数减去发出的转帐金额总数,得出净金额,即净结算头寸。通过中央银行或清算银行进行划转,从而实现结算。 优点:如果采用全额结算,任何一家银行都无法支付,系统将“锁死”。如果采用多边轧差结算,问题将随之解决。这种节省帐户资金金额的功能,对商业银行很有吸引力。 差额清算系统的问题: 在清算时刻,若净债务银行没有足够的资金头寸清偿债务,清算系统将无法完成清算。此时可采取的措施有: 央行向净债务银行提供透支便利; 根据清算紧急安排由参加清算的各银行共同分担净债务银行的债务头寸; 取消所有与净债务银行有关的支付指令,其余银行重新计算净头寸。 2.全额清算系统:支付系统对金额机构的每一笔转帐业务进行一一对应结算,而不是在指定时点进行总的借、贷方差额结算。分为定时(延时)清算和实时(连续)清算 3.实时全额清算系统(Real Time Gross Settlement,RTGS)的运行原理 特征:实时——指在营业日清算期间内,非间断、非定期的持续进行;       全额——指每笔业务单独进行、全额清算,而非在指定时点进行借、贷方总轧差处理。 4.支付(清算)系统的类型与运行 (1)按经营者的身份不同划分:1)由中央银行拥有并经营;2)由私营清算机构拥有并经营;3)各银行拥有并经营的行内支付系统。 (2)按支付系统的服务对象及单笔业务支付金额划分:1)大额支付系统,又包括实时全额支付系统和差额支付系统;2)小儿支付系统。 (3)按支付系统服务的地区范围划分:1)境内支付系统;2)国际性支付系统。 世界著名支付系统概榄 四、中央银行支付清算服务的主要内容 (一)组织票据交换与清算 (二)办理异地跨行清算 (三)为私营清算机构提供差额清算服务 (四)提供证券和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清算服务 (五)提供跨国支付服务 五、中央银行在跨国支付清算中的作用 (一)介入跨国支付系统 (二)管理跨国支付清算的风险 六、中央银行对支付系统的风险管理 (一)风险类型(二)防范与控制1.对大额支付系统的透支进行限制2.对私营大额支付系统进行管理 3.对银行结算支付活动进行监督 4.发展实时全额清算系统 5.加强支付清算领域的法规建设   第五节    中央银行的其他业务 一、经理国库业务 二、会计业务 三、调查统计业务 四、征信业务 五、反洗钱业务 法定业务权利   有权发行货币;有权管理货币流通;有关发布监管金融机构的业务命令与规章制度;有权经理国库;有权对金融业的活动进行统计和调查;有权保持业务活动的相对独立性。 法定业务限制    不得经营一般性银行业务;不得直接从事商业票据的成兑业务;不得直接从事不动产买卖和不动产抵押放款;不得从事商业性证券投资业务;中央银行是股份制方式时,不得回购本行股票;不得向财政透支、直接认购包销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 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 资产                                负债 对政府债券  A1                     通货   B 对肠液银行债权     A2             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存款   B 国际储备资产   A3                 政府财政存款     L1 其他资产      A4                  对外负债       L2                                   其他负债       L3                                   资本项目       L4 中央银行往往采取每样证券都买点的政策,美国政府发行的政府担保证券、各类商业证券尤其是住房贷款转化的私营企业债券已成为大多数亚洲国家中央银行追碰的对象,到2003年底,外国中央银行持有的美国债券余额高达1.126万亿美圆,占美国经济总量的10%以上.有助于平衡美国不断膨胀的预算赤字并促使市场利率不断下降。2004年4月25日起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目的是制约资本充足率不足且资产质量不高的金融机构的贷款扩张。差别存款利率准备金率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一是确定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的主要依据。包括: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比率,金融机构内控机制状况、发生重大违规及风险情况,金融机构支付能力明显恶化及发生可能危害支付系统安全的风险情况。 二是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实施对象。实施对象为存款类金融机构。 三是确定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的方法。 四是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操作。 尚未进行股份制改革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和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暂缓执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

个人主页 | 引用回复 | 主人回复 | 返回 | 编辑 | 删除
 


回复:中央银行理论与实务简介
原创空间,  情感绿洲

我不能发帖子呢?难道我触犯了右派利益吗?岂有此理!!!!!!!!!11发表评论于2007/11/22 18:21:04

  http://jjzx.nau.edu.cn/jpkc2006/web3/dzkt/dzkj/2.files/frame.htm 第二章    中央银行的主要业务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掌握中央银行的各种业务和经营原则、中央银行各项业务的内容、运作机制、操作过程以及各项业务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弄清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内容和结构。 第一节   中央银行业务活动的原则与分类一、原则不以盈利为目标: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维护金融和经济稳定保持资产的流动性:以备商业银行和政府之需,需要时,过多发行货币会破坏正常的货币、信用秩序保持业务的公开性:影响公众,以便形成合理预期,增强货币政策效应使其活动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业务活动需遵循相应的法律规范,法定业务权利如下:  有权发行货币  有权管理货币流通  有权发布监管金融机构的业务命令与规章制度  有权持有、管理、经营国家的黄金外汇储备  有权经理国库  有权对金融业的活动进行统计和调查  有权保持业务活动的相对独立性二、分类央行业务,按是否与货币资金的运动有关,分为:银行性业务,管理性业务银行性业务包括:发行货币业务,存款准备金业务,再贴现和贷款业务,在公开市场从事政权买卖的业务,经营黄金外汇业务(这些都反映在央行的资产负债表内);经理国库业务,代理政府向金融和其他政府债券,提供金融机构间的清算服务,对中央银行的财务收支进行会计核算。管理性业务包括:编制和公布金融业的统计数据,对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进行稽核、检查、审计。三、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一)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结构1.一般构成IMF公布的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格式      资产                             负债国外资产                             储备货币中央政府债权                         定期储蓄和外币储蓄地方政府债权                         发行债券存款货币银行债权                     进口抵押和限制存款非货币金融机构债权                   对外负债非金融政府企业债权                   中央政府存款特定机构债权                         对等基金私人部门债权                         资本项目                                     其他项目2.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项目结构与资产负债业务的关系1)简化的资产负债表资产                                     负债对政府债权         A1                通货                      B对商业银行债权     A2                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存款      B国际储备资产       A3                政府财政存款              L1其他资产           A4                对外负债                  L2                                     其他负债                  L3                                     资本项目                  L42)基础货币的决定A1+A2+A3+A4-L1-L2-L3-L4=B或者是[中央银行资产]-[中央银行非货币性负债]=[基础货币]基础货币=政府债权资产净额+对外金额资产净额+对商业银行的债权+其他资产净额B=(A1-L1)+(A3-L2)+A2+(A4-L2-L4)(二)我国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与国外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比较(表单略)(三)我国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与国外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比较(表单略) 第二节   中央银行的负债业务中央银行的负债业务是指金融机构、政府、特定部门持有的中央银行的债券。中央银行负债业务主要包括存款业务、货币发行业务发行中央银行债券、对外负债和资本业务。一、存款业务(一)中央银行存款业务的意义和特点1.中央银行存款业务的意义1)有利于中央银行提供清算服务2)有利于维护金融业的稳定——充当“最后贷款人”3)有利于中央银行调控信贷和货币供应量4)作为政府银行,经理国库是中央银行的重要职能。2.中央银行存款业务的特点1)动机:不以盈利为目的,是为了进行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2)对象:不接受个人和工商企业存款3)原则:吸收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准备金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二)中央银行存款业务的种类1.准备金存款业务1)存款准备金的含义“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中央银行强制商业银行等机构将存款的一部分转存中央银行,目的是稳定国内金融局势和博爱吃货币正常流通。意义:保障存款人的资金安全以及银行等机构的安全有利于中央银行调节信用规模和货币供应量。2)存款准备金的组成库存现金:法定准备金超额准备金3)存款准备金的基本内容规定法定准备金比率按存款的类别规定准备金比率(根据存款的流动性)按金融机构的种类、规模、经营环境规定不同比率。(依据金融机构的信用创造能力)规定法定准备金率的调整幅度规定可充当准备金的内容:第一准备:库存现金+存放于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第二准备:银行持有的容易变现的金融资产;充当法定存款准备金的只能是中央银行存款。确定准备金的计提基础(如何确定计提准备金的存款余额;如何确定缴存准备金的基期)4)世界范围内法定存款准备金的降低趋势法定准备金使商业银行等交纳存款准备金的机构丧失了本可以获利的机会,起到了一种“税收”的作用。80年代后,美、加等国家降低或取消了法定准备金率;瑞士、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的中央银行也已完全取消了法定准备金。5)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改革人行于1984年开始专门形式央行职能时,即建立了存款准备金制度。1984年,规定的存款准备金率分三档:  企业存款 20%              农村存款 25%         储蓄存款  40%1985年改为统一的10%       1987年上调为25%       1988.9上调为13%1989年,进一步规定专业银行需在13%的法定准备金以外,再缴存5%的备付金。1998.3合并了以上两个帐户,法定准备金率下调至8%,同时调低了存款准备金利率,并收回了一部分贷款,以抵消准备金率大幅下调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1999.11再次下调为6%;2003.9.21上调为7%;2004.4.25将7%上调为7.5%,并开始实行差额存款准备金率。2.政府存款政府存款的增减变化都是央行代理国库收支、向财政部增减贷款等行为的结果。3.外国存款一些外国政府和中央银行将其资金存放在本国的中央银行,目的是为了国家之间贸易结算和往来支付的需要。4.非银行金融机构存款5.特定机构和私人部门存款二、中央银行货币发行业务(一)货币发行的含义、渠道1.货币发行的含义1)指货币从中央银行发行库通过商业银行的业务库流到社会;2)指货币从中央银行流出的数量大于从流通中回笼的数量。2.货币发行渠道:再贴现、贷款、购买证券、购买金银和外汇               出库            贴现贷款                                         发放贷款 人        购买证券             > 商  现金投放  > 工资及对个人其它支出 民        收购外汇                业                     行政管理费 银                                                               采购支出 行<___收回贷款_________ 银            出售证券                 行<__________ 吸收存款                入库                          现金回笼    收回贷款及利息(二)中央银行垄断货币发行的意义1)避免分散发行的弊端,防止发钞银行倒闭一银行券挤兑、贬值所造成的金融动荡和经济混乱。2)有利于国家对货币流通的管理,便于控制货币发行,保持通货的稳定。3)增强央行的资金实力。4)有利于国家货币金融政策的实施,实现国家的宏观经济目标。5)集中垄断货币发行,可使发行货币的利润归政府所有,保证政府得到一定的收益。(铸币税)(三)央行货币发行的种类1.货币的经济发行: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增加货币供应,是通过正常的信用渠道投放的。2.货币的财政发行:为弥补国家的财政赤字而进行的货币发行,是通过强制的力量。(四)货币发行准备金制度1.含义:在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中央银行在发行货币时必须以某种或某几种形式的资产作为其发行货币的准备,从而使货币的发行量与这些资产的数量之间建立起联系和制约的关系。2.发展过程:金银准备阶段、保证准备阶段、管理通货阶段3.货币发行准备制度的基本内容1)发行准备的构成现金准备:包括黄金外汇等具有现实流动性的资产证券准备;包括商业票据、短期国库券等2)准备率:指在一国发行准备中,现金与证券准备占货币发行量的比例,以及在发行准备中,现金与证券各自所占的比例。4.几种主要的货币发行准备制度1)现金准备发行制2)证券保证发行制3)现金准备弹性比率制度4)证券保证准备限额发行制5)比例制度(五)货币的发行与回笼程序               出库                    现金投放  发行库    ------------>  业务库    ----------->    市场人民币 (人民银行) <------------(商业银行)<-----------      存量               入库                    现金归行              我国人民币的发行与回笼程序三、发行中央银行债券四、对外负债五、资本业务   第三节     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中央银行的资产是指中央银行在一定时点上所拥有的各种债权。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主要包括再贴现业务和贷款业务、证券买卖业务、国际储备业务及其它一些资产业务。一、中央银行的再贴现业务(一)再贴现业务的概念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急需资金周转时,将其由贴现而取得的商业票据向中央银行转让,中央银行据此以贴现方式向商业银行融通资金的业务。“转贴现、贴现” (二)再贴现业务的一般规定:1.对象: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2.再贴现业务的申请和审查——审查票据的真实性3.再贴现利率的确定4.再贴现票据的规定:票据、证券5.再贴现额度的规定 6.再贴现的收回二、贷款业务1.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放款2.对政府放款3.对非货币金融机构放款4.其他放款三、中央银行的证券买卖业务(一)买卖的对象: 政府公债、国库券以及其他流动性高的有价证券。(二)买卖方式:直接买卖与回购协议(三)买卖的限制1.只能在二级市场购买2.不能买流动性差的有价证券3.一般不能买国外的有价证券(四)证券买卖与贷款业务的异同相同点:1.就其效果而言,中央银行买进实际上是以自己创造的负债去支付,这就相当于中央银行的贷款;而卖出证券,则相当于收回贷款,其效果是相同的。2.就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而言,中央银行买进证券同发放贷款一样,实际上都会引起社会的基础货币量增加,从而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多倍扩张;相反,多倍紧缩。3.无论是证券买卖业务,还是贷款业务,都是中央银行调节与控制社会货币供应量的重要工具与业务。不同点: 1.证券买卖相当于抵押贷款,而中央银行的贷款则是以商业银行的信用为依据。 2.资金的流动性不同。 3.对中央银行而言,贷款有利息收入;而证券买卖则没有利息收入,只有买进或卖出证券的价差收益。 4.中央银行从事的证券买卖业务对经济,金融环境的要求较高,一般都需要发达的金融市场,而从事的贷款业务则对经济、金融环境的要求较低。 四、黄金外汇储备业务(一)目的与意义 (二)国际储备的种类构成 黄金、IMF的储备头寸、特别提款权 (三)应注意的问题 1.确定合理的黄金外汇储备数量 保持多少储备是适当的?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2.保持合理的储备结构 (四)我国的国际储备管理(略)    

个人主页 | 引用回复 | 主人回复 | 返回 | 编辑 | 删除
 


回复:中央银行理论与实务简介
原创空间,  情感绿洲

我不能发帖子呢?难道我触犯了右派利益吗?岂有此理!!!!!!!!!11发表评论于2007/11/22 8:59:52

   中央银行制度http://jjzx.nau.edu.cn/jpkc2006/web3/dzkt/dzkj/1.files/frame.htm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认识中央银行产生的客观经济基础以及建立、发展、完善和强化时期的特征,进一步理解中国人民银行职能的客观必然性。掌握中央银行的性质、职能以及中央银行与政府、财政、一般金融机构的关系,深刻理解其独立和超然地位。 第一节    中央银行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一、中央银行产生的历史背景与客观经济原因(一)历史背景1.经济迅速发展;2.商业银行的普遍设立;3.货币信用与经济关系的普遍化;4.经济危机的频繁出现(二)中央银行产生的客观经济原因1.统一发行银行券的需要;2.票据交换与清算的需要;3.为商业银行提供必要资金支持的需要;4.对金融业统一监管的需要;5.政府融资的需要二、中央银行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一)中央银行的初步形成(1656——1913)1.产生渠道:1)由商业银行演变而成的中央银行一般的私人商业银行——较重要的银行——唯一的发行银行——政府的银行——银行的银行——职能健全的中央银行1656年的瑞典银行,1694年的英格兰银行2)由政府直接组建的中央银行2.特点:1)从商业银行逐渐演变而来;2)大部分是私人股份银行或私人与政府合股的银行;3)货币发行权逐步垄断;4)职能逐步形成,但在监管和调控方面不完备(二)中央银行制度的普遍推行(1914——1944)1.中央银行的设立普遍采用植入式;2.稳定货币、控制通货膨胀成为中央银行的核心任务;3.金融监管与经济调控逐渐成为中央银行重要任务(三)中央银行制度的强化阶段(1945年后)1.国有化趋势;2.职能完备;3.国际合作进一步加强三、我国的中央银行制度(一)历史上我国的中央银行1.请政府时期的中央银行;2.国民政府时期的中央银行;3.革命根据地的中央银行(二)中国人民银行及其演变(人民银行网站)。1948年12月1日,以华北银行为基础,合并北海银行、西北农民银行,组建了中国人民银行。一、中国人民银行的创建与国家银行体系的建立(1948——1952)二、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国家银行(1953——1978)三、从国家银行过度到中央银行体制(1979——1992)从1984年1月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开始专门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四、逐步强化和完善现代中央银行制度(1993年至今)1993年,按照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该给的决定》,中国人民进行进一步强化金融调控、金融监管和金融服务职责,划转政策性业务和商业银行业务。1995年3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法》颁布。1998年,改革人民银行管理体制,撤消省级分行,设立跨省区分行,同时,成立人民银行系统党委,对党的关系实行垂直领导,干部垂直管理。2003年,分离监管职能成立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第二节    中央银行的性质和职能一、中央银行的性质(一)含义:中央银行是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和监督管理的特殊金融机构,具有双重属性:银行性与机关性。(二)具体表现:中央银行是特殊金融机构    中央银行 商业银行   性质 国家机关  企业   地位 核心、超然地位、管理者  金融业为主体、被管理  业务目标 稳定货币、经济增长 以盈利为目标  业务对象 政府、银行 企业、居民  业务内容 发行货币、金融管理  货币信用业务  中央银行管理的特殊性    中央银行 政府机关   管理方式 融管理于银行业务操作之中  行政手段   管理过程 间接、有弹性  直接、缺乏弹性   与政府的关系 相对独立  绝对服从  (四)中国人民银行的性质“中国人民银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二、中央银行的职能从中央银行的地位特征角度划分: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国家的银行;从业务特征的角度划分:服务职能、调节职能和管理职能;(一)发行的银行垄断货币发行是中央银行形成的基本标志(二)银行的银行1.集中存款准备金2.充当“最后贷款人”3.组织、参与和管理全国的清算(三)政府的银行1.代理国库2.代理政府债券的发行3.为政府融通资金1)直接向政府提供短期融资或透支2)购买政府债券4.持有和经营管理国家外汇、黄金储备5.代表政府参加国际金融组织和活动6.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7.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管理8.为政府提供经济金融情报和决策建议,发布经济金融信息(四)中国人民银行的主要职责及扩展(2003-12-27修订)1.发布与履行其职责有关的命令和规章;2.依法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3.发行人民币、管理人民币流通;4.监督管理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5.实施外汇管理,监督管理银行间外汇市场;6.监督管理黄金市场;7.持有、管理、经营国家外汇储备、黄金储备;8.经理国库;9.维护支付、清算系统的正常运行;10.指导、部署金融业反洗钱工作,负责反洗钱的资金检测;11.负责金融业的统计、调查、分析和预测;12.作为国家的中央银行,从事有关的国际金融活动;13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三节    中央银行制度的类型与组织结构一、中央银行的基本类型(一)单一式中央银行制度1.一元式中央银行制度(如英国、日本、法国、印度等)2.二元式中央银行制度9如美国、德国等)(二)复合式中央银行制度(三)跨国中央银行制度(如西非货币联盟区、中非货币联盟区,欧洲中央银行等)(四)准中央银行制度(如我国香港特区等)二、中央银行的资本组成类型(一)全部资本国有(加、英、德、法等)(二)国有与民间股份混合所有(日、墨西哥、巴基斯坦)(三)全部股份非国有(美、意、瑞士)(四)无资本金中央银行(韩国)(五)多国共同所有三、中央银行的组织结构分为权利分配机构、内部职能机构、分之机构(一)权利分配机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的配置问题1.金融政策决策权和执行权集于一身,其最高权利机构是董事会或理事会,如英、美2.金融政策决策机构和执行机构分设,各自行使权利,如日本、德国、意大利3.金融政策决策机构和执行结构分设的同时,还设有监督机构,如法国、比利时中央银行的最高权利机构的共同点(1)中央银行的最高权利机构地位超然,权利很大,其成员任期很长,其成员一般都由国会、皇室或总统任免(2)中央银行总裁是核心任务,在中央银行执行乃至制定金融政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3)中央银行最高权利机构的成员一般具有极广泛的代表性(二)内部机构设置英国中央银行内部组织机构美国联邦储备体系组织机构图(三)分支机构设置1.按经济区划设置的原则,如美国联邦储备银行2.在设置分支机构时,既按经济区划设置也考虑行政区划。如德国中央银行3.按行政区划设置 第四节    中央银行的相对独立性一、中央银行相对独立性的含义(一)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问题的实质:是关于中央银行履行自身职责时法律赋予或实际拥有的权力、决策与行动的自主程度。核心是政府与中央银行的关系结论:中央银行应对政府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但独立性是相对的。(二)中央银行相对独立性的必要性1.避免政治性经济波动产生的可能2.避免财政赤字货币化的需要3.因为中央银行的职能与业务有一定的专业性与技术性4.因为中央银行是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和捍卫者5.可以有效防止各级政府及其他政府部门对中央银行职能的干预(三)为什么独立性又是相对的1.中央银行的政策目标与国家总体经济发展目标具有一致性2.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一部分3.中央银行的业务活动和监管在国家授权下进行二、中央银行与政府关系的类型(一)中央银行独立性的体现:1.法律赋予中央银行的职责及履行职责时的主动性大小2.中央银行的隶属关系3.中央银行负责人产生的程序、任期长短与权利大小4.中央银行与财政部门的资金关系5.中央银行最高决策机构的组成,政府人员是否参与决策(二)中央银行与政府关系的三种类型1.独立性较强的中央银行。如德、美、瑞典。特点是向国会负责,不接受政府的指示。如德国联邦银行在行使法律授予的权限时,不接受联邦政府的指示,但是如果联邦政府提出要求,则必须将联邦银行的决议推迟实施,推迟时间以两周为限。2.独立性居中的中央银行,如英国、日本。特点:隶属于政府,名义上独立性较弱,但中央银行实际拥有较大的决策与管理权。3.独立性较弱的中央银行。如意、法。特点:中央银行隶属于政府,中央银行在行使职能时比较多的服从政府或财政的指令。三、中央银行与财政的关系1.中央银行资本金的所有权大多由财政部门代表国家持有;2.决多多数国家中央银行的利润除规定的提成外全部叫国家财政,如有亏损,则全部由国家财政弥补;3.财政部门掌管国家财政收支,而中央银行代理国库;4.中央银行代理财政债券发行,需要时按法律规定向政府财政融资;5.许多国家财政部门的负责人参与中央银行的决策机构,有的有决策权,有的只是列席;6.有的国家中央银行在行政关系上直接隶属于财政部门;7.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方面,中央银行与财政部门需要协调配合。四、关于中国人民银行的相对独立性总体独立性较弱,但独立性在不断提高(一)中国人民银行相对独立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货币发行并未真正独立(1)货币发行权属于国务院,而不属于中国人民银行;(2)货币发行受商业银行的信贷收支状况的制约;(3)货币发行受财政收支状况的影响与制约。2.制定和执行货币金融政策上不独立(1)货币金融政策的制定权在国务院而不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只有货币金融政策的建议权和执行权;(2)货币金融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中,还受到国有商业银行、财政等部门的制约;第二条  中国人民银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第五条  中国人民银行就年度货币供应量、利率、汇率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重要事项作出的决定,报国务院批准后执行;中国人民银行就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有关货币政策事项作出决定后,即予执行,并报国务院备案。第七条  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依法独立执行货币政策,旅行职责,开展业务,不受地方政府、各级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一般有限制,如法律规定: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只有向政府提供短期贷款的义务日本:禁止中央银行认购政府发行的长期公债人民银行法第二十八条: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对政府财政透支、不得直接认购、包销国债及其他政府债券。财政向中央银行借款与透支的差别    财政向央行借款 财政向央行透支   主动与被动 中央银行主动  财政主动   长期与短期 短期的 长期的   偿还与不偿还 要偿还  不偿还   经济发行与财政发行 经济发行  财政发行   中央银行独立性 独立性不强  独立性不强 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购买政府债券的异同   一级市场  二级市场   同  都会造成货币供应量的多倍增加;  都是对财政的支持  主动性  被动地位 主动地位   对象 以政府为对象  以各经济主体为对象   结果 容易造成货币供应量过多  主动调节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  根据美国哈佛大学学者的实证分析,得出这样的结论:(1)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强弱与通货膨胀率高低密切相关。即中央银行的独立性越强,所手政治影响越小,则通货膨胀率越低。实际数字显示,中央银行受到政府操纵的国家的平均通货膨胀率是中央银行具有高度独立性国家的几乎2.5倍;(2)实际统计数据表明,中央银行独立性与国民经济的增长率和劳动就业的发展之间不存在相关性。(一)美国模式美国联邦储备体系在与政府关系上保持着较大的独立性。美国联邦储备体系是依据1913年美国国会通过的《联邦储备法》而建立的较有权威的中央银行体系,其独立性具体体现在:1.联邦储备体系受《联邦储备法》的制约,由国会授权进行独立或,而不是一个纯粹的政府行政机构。2.联邦储备委员会经国会授权,无须经总统批准,有权独立的制定货币政策,并自行决策采取措施和运用政策工具。3.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和副主席由总统从7名委员中挑选任命,并与总统任期错开。4.联邦储备体系没有长期支持财政融资(包括发行债券)的义务,财政筹款只能通过公开市场发行公债。只有在特殊情况下,联邦储备银行才可对财政部提供短期贷款,但借款金额不得超过一定限度。5.联邦储备系统盈余较大,无需财政拨款。(二)英国模式英格兰银行隶属于政府的财政部,名义上的独立性较差,但在实际上它对政府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英格兰银行实际所享有的独立性要远远高于法律所赋予的独立性。90年代,特别是1997年5月工党执政以来,英格兰银行的独立性进一步加强。1.1987年的《银行法》以立法形式规范了英格兰银行的权利和责任。按规定,财政部认为必要时,可在与英格兰银行总裁磋商后,向英格兰银行发布命令。但实际上财政部从未行使过这一权力。2.英格兰银行的最高决策机构是董事会,其16名成员均由政府推荐,国王任命。正副总裁任期5年,理事任期4年。3.在与政府的资金关系方面,英格兰银行一般不给政府垫款,只提供少量的隔夜资金融通。4.进入90年代,英格兰银行的独立性大为提高,英格兰银行行长可以直接向财长和首相提供建议,可以通过其每季报告影响有关的经济和货币政策。

个人主页 | 引用回复 | 主人回复 | 返回 | 编辑 | 删除
 


回复:中央银行理论与实务简介
原创空间,  情感绿洲

我不能发帖子呢?难道我触犯了右派利益吗?岂有此理!!!!!!!!!11发表评论于2007/11/19 13:54:28

第一章   中央银行的产生和发展(一)掌握的名词苏格兰银行     美国联邦储备体系    户部银行    中国人民银行 (二)掌握的内容1.中央银行产生的客观经济基础2.中央银行制度扩展的原因3.中央银行制度的重大发展4.中央银行扩展期的特点5.新中国的中央银行(三)了解的内容1.中央银行制度的基本建立2.美国联邦储备体系产生的历史过程3.中央银行制度的重大发展4.中国银行制度的推广5.中国历史上的中央银行 中央银行(central bank)http://baike.baidu.com/view/79768.htm 一个由政府组建的机构(在美国是联邦储备体系),负责控制国家货币供给、信贷条件、监管金融体系,特别是商业银行和其他储蓄机构。中央银行是一国最高的货币金融管理机构,在各国金融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中央银行的职能是宏观调控、保障金融安全与稳定、金融服务。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对调节货币供应量、稳定币值有重要作用。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它集中保管银行的准备金,并对它们发放贷款,充当“最后贷款者”。中央银行是“国家的银行”,它是国家货币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也是政府干预经济的工具;同时为国家提供金融服务,代理国库,代理发行政府债券,为政府筹集资金;代表政府参加国际金融组织和各种国际金融活动。中央银行所从事的业务与其他金融机构所从事的业务的根本区别在于,中央银行所从事的业务不是为了营利,而是为实现国家宏观经济目标服务,这是中央银行所处的地位和性质决定的。中央银行的主要业务有:货币发行/集中存款准备金/再贷款/再贴现/证券/黄金外汇占款/为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办理资金的划拨清算和资金转移的业务等。 中央银行产生的客观经济基础(原因、条件)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8118821.html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商品流通规模和范围的扩大以及与此相互促进的货币信用业务的扩展、股份制银行的增多,原由的自由银行制度越来越不适应,由此滋生的许多问题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客观上呼唤建立中央银行制度。1.银行券发行问题。银行业竞争的激烈和跨地区商品交易的发展要求改变银行券分散发行的制度,由一家实力雄厚、信誉卓越的大银行集中发行能在全国范围流通的银行券。2.票据交换问题。银行业务和银行数量的增加,导致银行之间债权债务关系日益复杂,结算效率降低,信用纠纷增多,要求建立一个统一的银行间票据交换和资金清算中心。3.最后贷款人问题。由于银行竞争的激烈和债权债务关系的复杂,银行的头寸管理越来越困难、资金流动性奉贤日益增加,任由银行倒闭会给社会和经济带来严重混乱和创伤,客观上要求有人为发生支付困难的银行提供资金支持。4.金融管理问题。银行业市场规模的扩大和市场关系的复杂,日益需要政府制定统一、公平的游戏规则,并由专门的机构监督执行,以维护市场秩序和金融效率。银行制度的基本建立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8118821.html从1656年瑞典银行设立到1913年美国联邦储备体系建立,中央银行制度的基本建立大约经历了260年的时间。这一时期,全世界自然演变而形成或者专门设立的中央银行全世界约有29家。其中,瑞典银行、英格兰银行、法兰西银行、德国国家银行、日本银行和美国联邦储蓄体系是主要代表。 中央银行制度的扩展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8118821.html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货币金融的混乱1920年布鲁塞尔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作出了关于各国应平衡财政收支、割断政府对发行银行的控制,以稳定货币的重要决议;1922年日内瓦会议除了重申这些主张外,进一步建议未设立中央银行的国家应尽快设立。2.中央银行制度的推广(扩展)3.中央银行制度扩展的原因 中央银行制度的强化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8118821.html39年代大危机使得金本位制崩溃,信用货币制度建立,管理货币供应、控制货币数量自然成为各国中央银行的重要职责。 中国中央银行的产生和发展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8118821.html新中国的中央银行1.1928——1978年的中国人民银行。1948年12月1日,在石家庄成立了中国人民银行。1949年中国人民银行迁入北京。50年代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建立了大一统的国家银行体系。这种中国人民银行“一统天下”的局面直到1978年。2.1979——1983年的中央人民银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于1979年先后恢复设立了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同时全国广泛设立了信托投资公司,多元混合性金融机构体系基本建立。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民银行“一身二任”的弊病日益暴露出来,金融业“群龙无首”的问题殛待解决。3.1983——1992年的中国人民银行。1983年9月7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决定》。1984年,中国工商银行设立,承担了原来由中国人民银行经办的城镇居民储蓄存款和城市工商信贷业务,中国人民银行成为了我国专门的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对于集中资金进行重点建设、加强宏观经济调控、进一步搞活经济和稳定货币流通、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金融体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4.1993-2002年的中国人民银行。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随后明确的市场趋向的各项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启动。1993年12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确立了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目标,其中提出要“建立在国务院领导下独立执行货币政策的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体系”、要“把中国人民银行办成真正的中央银行”。以此为目标,以完善宏观调控、强化金融监管为重点,我国逐步对中国人民银行的机构组织体系和职能操作体系进行了改革与调整。1995年3月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1998年,中国人民银行撤消了原来的31家省级分行,跨省区设立了9家分行,对其他各级分支机构及其职能也作了调整。5.2003年我国将中国人民银行对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及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的监管职能4分离出来,并和中央金融工委的相关职能进行整合,于4月成立了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人民银行不再承担上述监管职能,有利于在国务院领导下更好的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2003年12月通过修改的《中国人民银行法》,将中国人民银行的职责调整为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和提供金融服务三个方面。 中央银行的制度形式http://courseware.ecnudec.com/zsb/zgs/zgs02/zgs026/zgs02602/zgs026020.htm中国银行制度指的是中央银行存在及运行的组织结构、管理体制。(一)单一中央银行制度指一个国家建立单独的中央银行机构,全面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制度。在实际运行中,即一个国家只建立一家中央银行,采取总分行制,逐级垂直隶属。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中央银行采取这种形式。如英国、法国、日本等以及目前的中国人民银行。(二)联邦制中央制度指中央银行体系由中央和地方两级相对独立的中央银行机构共同组成。货币的发行、为政府服务、制定和推行货币政策以及金融监管等,由这个体系的全体成员共同完成。如美国、德国的中央银行制度。(三)复合式中央银行制度指一国没有设立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银行,而是把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的业务、职能集中于一国国家银行并由其办理业务、发挥职能。在具体实行时又分为两种形式。即一体式中央银行和混合式中央银行制。(四)跨国中央银行制度指由地域相邻的若干国家共同组成货币联盟,再由该联盟成员国共同组建一家中央银行。由中央银行发行联盟成员国共同使用的货币,制定统一的货币金融政策,对成员国政府进行融资,监督成员国的金融制度。(五)准中央银行制指一国只设置类似中央银行的机构,或者授权少数大商业银行或机构,由其行使中央银行的部分职能的体制。这种制度常在国土狭小而经济开放度又较高的国家或地区实行。如新加坡、斐济、香港等。 二、中国人民银行中国人民银行于1948年12月1日在原解放区华北银行、北海银行和西北农业银行的基础上在石家庄成立,于1949年2月总行迁至北京,各解放区银行逐步合并改组成中国人民银行的分行。(一)中国人民银行的发展阶段1.1984年以前的中国人民银行从建国到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段时间,全国只有一家银行,即中国人民银行,它同时具有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职能,是一种复合型的中央银行制度。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恢复了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国银行等金融机构,中国人民银行的业务逐渐减少,但体制尚未根本改革。2.1984年以后的中国人民银行1984年1月10日中国工商银行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银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央银行。1986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国人民共和国银行管理暂时条例》,首次以法规形式规定了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的性质、地位和职能。1995年3月8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标志着中国现代中央银行制度正式形成并进入法制化发展的新阶段。1998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分支行组织结构发生了重大改革,撤消省级分行,按经济区划设立了上海、广州、济南、武汉、南京、沈阳、西安、天津、成都九个大区分行。(二)中国人民银行的职责1.依法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发行人民币;管理人民币流通;2.按照规定审批、监督管理金融机构;3.按照规定监督管理金融市场;4.发布有关金融监督管理和业务的颁令和规章;5.持有、管理、经营国家外汇储备、黄金储备;6.经理国库;7.维护支付、清算系统的正常运行:8.负责金融业的统计、调查、分析和预测;9.从事有关国际金融活动;10.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职责。

个人主页 | 引用回复 | 主人回复 | 返回 | 编辑 | 删除
 


回复:中央银行理论与实务简介
原创空间,  情感绿洲

我不能发帖子呢?难道我触犯了右派利益吗?岂有此理!!!!!!!!!11发表评论于2007/11/15 13:01:29

中央银行理论与实务期末考试复习指导(续) 第四编    中央银行的金融监督与管理第十章    中央银行金融监管的体制与方法(一)掌握的名词金融监管   多头多元金融监管体制   单元多头金融监管体制  事先检查筛选法    现场检查法注册登记管理   稽核   金融稽核    银行评级制度   骆驼银行评级体系   资本充足性(二)掌握的内容1.现代中央银行金融监管的重心2.不同监管模式的优劣3.中央银行金融监管的目的4.巴塞尔协议和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和主要内容5.我国中央银行金融稽核的内容6.世界银行监管的趋势7.中央银行金融监管的原则8.中央银行金融监管的一般方法9.中央银行监管的具体方法(三)了解的内容1.中央银行监管的产生和发展2.中国银行监管发展的历程及取得的成就3.中央银行金融监管体制的不同模式4.中国中央银行金融监管体制5.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原则和方法6.金融稽核的特征7.骆驼银行评级体系的含义和内容第十一章    中央银行金融监管的内容(一)掌握的名词分业经营、分业管理     信用公开原则(二)掌握的内容1.中央银行监管金融机构的必要性2.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的监管3.中央银行监管金融市场的必要性4.中央银行监管金融市场的内容5.中央银行监管金融机构的内容6.中央银行监管金融机构的必要性7.中央银行监管金融市场的原则方法和内容8.中央银行对外资银行监管主要内容(三)了解的内容1.世界主要国家对银行金融机构的监管2.世界主要国家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监管3.中央银行对外债和外汇的管理 第五编    中央银行的宏观经济金融调查统计与分析第十二章   中央银行调查统计工作理论与实务(一)掌握的名词统计方法   专题调查方法  动态反映   信贷统计 信贷收支报表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  现金回笼率   货币购买力指标金融市场统计   工业景气调查(二)掌握的内容1.中央银行调查统计部门的信息收集方法2.信贷收支报表的编制程序3.金融机构信贷收支统计的主要项目4.现金收支统计表中的主要项目和主要统计分析指标5.金融市场统计的主要内容6.中国人民银行信贷收支统计的主要项目7.金融机构分析的常用指标(三)了解的内容1.中央银行调查统计工作的职责和任务2.中央银行调查统计工作的地位与作用第十三章   货币统计表:货币概览与银行概览(一)掌握的名词货币统计表   货币当局   存款货币银行   货币概览   银行概览    三级汇总(二)掌握的内容1.货币当局的资产负债表2.存款货币银行资产负债表3.中国的货币概览与银行概览4.银行概览与银行概览表5.货币概览与货币概览表(三)了解的内容1.金融统计资料的三级汇总2.其他金融机构资产负债归并表3.货币概览与银行概览在宏观经济分析中不同的作用第十四章   中央银行宏观经济分析(一)掌握的名词宏观经济分析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投入产出表  资金流量表   资产负债表经济循环帐户    国内生产总值    货币分析   消费分析   投资分析(二)掌握的内容1.宏观经济分析的基本框架2.资金流量分析3.中央银行宏观经济分析的主要方法4.中央银行宏观经济分析的基本内容(三)了解的内容1.中央银行宏观经济分析的必要性2.中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个人主页 | 引用回复 | 主人回复 | 返回 | 编辑 | 删除
 


» 1 »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主页:
标题:
验证码:  (不区分大小写,请仔细填写,输错需重写评论内容!)




站点首页 | 联系我们 | 博客注册 | 博客登陆

Sponsored By W3CHINA
W3CHINA Blog 0.8 Processed in 0.059 second(s), page refreshed 144762895 times.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
苏ICP备050060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