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August 2025 | » | 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 |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 | | | | | |
|
IMAGE_031.jpg

|

|
Blog信息 |
blog名称: 日志总数:336 评论数量:1090 留言数量:2 访问次数:2381969 建立时间:2004年12月4日 |

| |
[教育评论]教育信息化:反思现实 寻找差距 原创空间, 情感绿洲
我不能发帖子呢?难道我触犯了右派利益吗?岂有此理!!!!!!!!!11 发表于 2005/1/8 14:15:05 |
http://www.elab.org.cn/cgi-bin/topic.cgi?forum=5&topic=44&show=0
评论1: 如果我把在这里发表的文字整理一下,我想我完全可以可以这样说:与这篇文章的基本观点“英雄所见略同”! 我以为,信息技术在学校的应用,可以用6个字概括:助学、助教、助管! 注意:“助”是核心,它至少在目前,还不可能替代“学、教、管”,这是基本的前提。既然是“助”,它就是配角,不是主角。因此,也就没有必要让它唱太多的戏!由此,我们对校园网的建设,我们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等等,也首先应该从这个“助”字入手!“四中心”理论的本质,就是想“反配为主”,自然行不通(至少在目前)。评论2: “中国教育信息化首先要解决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动力问题,让教师开始使用就能够见到效益,在此基础上陆续推进。” 很赞成这一点。很多问题必须长远与近期相结合。只考虑长远,近期不考虑,也不容易推行。教育信息化也应当如此。 评论3:
“技术创新扩散”的规律很值得研究和借鉴!
不管怎么说,这篇文章还是给我们不少启迪的!希望引起关注经过近10年的发展,中国教育信息化走过快速发展的路程,特别是在硬件建设和网络基础工程上取得了瞩目的成绩。按照全球信息发展常规,硬件建设发展一定阶段必将掀起应用的高潮。与硬件建设的成果相比,中国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效果不尽如人意。 近10年来,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至今,目前还处于校园网和城域网建设阶段。比较有代表性的应用是以国内各家大学的教育技术专家所提出的“四中心应用模型”,在校园网及教育城域网建设中应建立信息发布中心、管理中心、资源中心和教学中心,特别强调了资源库(指教育素材库、图片库)的建设。实际上资源库的应用效果如何呢?根据我们在对众多一线教师的调查,结论是不容乐观的。 1、质疑四中心应用模型 四中心模型提出至今已经有4年多了,但资源库应用效果不佳,管理系统学校基本没用。导致这种问题的原因,四中心模型的倡导者认为是教师信息技术水平低,不会用,公司不懂得教育,提供的资源不好用。这种分析就像“鸡生蛋、蛋生鸡”的古老哲学问题一样,是没有解的。我们不能够为了让教师使用技术而改变他们的行为,不能为使用技术而使用技术。到底问题出在哪儿呢?我们认为问题出在四中心模型本身。 在四中心模型的引导下,我国教育信息化内容,就是信息技术支持建构主义,就是课程整合,就是用资源库备课、上课,就是制作课件,总之全部围绕教学展开。看看国内的学校网站,大量内容都是围绕着教学和资源库建设的。 教育信息化的目标是用信息技术支持新的教学模式,但这是以后的事情,这种在开始时就打攻坚战的教育信息化道路选择是难以见到效果的。对比一下中国的经济改革,就可以看出我国教育信息化道路的问题。中国推进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首先从农村做起,而后在城市的流通业开始改革,最后是攻坚战——国营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改革,至今这场攻坚战还没有彻底完成。这个过程先让计划经济链条薄弱的环节尝到市场经济的好处,一步步往核心环节渗透。如果开始就进行国营大中型企业的改革(前苏联的做法),非出现大问题不可。教育信息化也是同样的道理。 通过研究美国信息化的发展历程,我们认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应该走美国企业电子培训的道路,注重资源库建设,注重学习平台建设。(见下文) 2、技术不能替代教育 —美国教育信息化现状与趋势 了解美国信息技术应用,不能不提到美国教育产业的划分。美国信息技术应用是教育产业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美国基础教育信息化框架 美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分为5个层次,其中应用软件(第四和五层次)包括3个部分,一是工具类软件,比如几何画版,用来解决教师如何教学生具体问题的软件,这部分美国经过10多年的建设,并没有普遍用起来,学校并没有硬性规定教师一定要用什么软件上课; 二是局域网运行的软件,比如学生管理系统,这部分学校应用较好; 三是基于互联网的软件,比如学校网站,这是目前美国中小学非常重视的应用建设。 与我国中小学不同,美国中小学网站都包括四个角色: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和家长,基本都是学校安排、通知等,没有教学内容,上面虽然有资源(Resources),都是与专业网站比如Google、美国博物馆、专业培训结构等的链接,没有国内通常包括课件、素材、教案等的资源库。 从上面的介绍中可以看出,美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是把信息技术作为加强学校与社会、家庭,学校内教师与学生、教师之间沟通的重要手段。与传统的手段相比,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具有突破时空限制的明显优势。 (二)美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 自从互联网兴起以来,美国非常重视互联网在学校的应用, 他们要把所有的教室都接入互联网,为学生学习提供1对1的解决方案,即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和成长过程,关注学生与教师的沟通,关注学校与家长的沟通,这是传统手段难以解决的。 (三)一个美国数学教师描绘的效率模型:从线性关系到倍数关系 具有180年历史的NORTHFIELD MOUFNT HERMON School是美国最有名的私立学校之一,是北京四中的友好学校,来自于上海的施先生在上海一所中学教了10年数学之后去了那里,当了19年的数学教师,是数学科目的负责人。他目睹了NORTHFIELD MOUFNT HERMON School作为一个百年名校信息化的过程。施先生认为信息技术是1994年以后,该校作为一个名校的主要办学特色,对于学校的发展起到了直接的促进作用。 施先生在学校担当了三种角色: 辅导员、数学教师、数学科负责人,信息技术从不同的层面给他们的工作带来了帮助,施先生感到帮助最大的是SWIS(SCHOOL WIDE INformATION SYSTEM),这个系统的核心在于一个叫(PORTFOLIO)的电子档案,它的概念类似于一个学生的成长档案,对这个档案的过程化的管理改变了施先生在学校的工作模式。与传统的工作模式相比,它的不同之处在于: 1. 为学生提供一对一的解决方案 SWIS系统主要解决的问题中将学校对于学生的管理过程化,它的工作过程是这样的: 施先生在学校开学之初接受一个新班级的时侯,SWIS系统将分配到他班级的学生的成长记录(PORTFOLIO)分配到他的工作目标之下,施先生可以逐一地查看所接受学生的成长记录,主要包括:历次考试的主要成绩,历次教师的各阶段评语,社会活动的记录、学生自已填加的作业、作品等,除了学生作业和学生作品是学生自已加入的之外,其它的部分是由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加入的,虽然只是一些结论性的评价(考试成绩、评语等),但施先生从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仍然能判断出学生的基本情况,所处的阶段等。施先生认为提供一对一的解决方案可以在同一个班级培养出差异化的学生。 2. 多手段、多渠道、过程化评价教师,促进教师教学创新 SWIS以学生成长记录为核心,学生的辅导员可以随时查看所辅导学生的情况,可以看到任课教师对于学生的作业批改情况,与学生交流的情况,布置作业的情况,并且随时向学生家长开放这个过程。同时所有学生的成长袋向学校的教导主任开放,教导主任可以随时查看学生成长过程,可以看到辅导员对于学科教师的工作评价,可以看到学生对于教师的工作评价,可以看到其它教师对于该任课教师的工作评价。学校将学生作为对象,通过对学生成长过程的把握和判断,多手段、多渠道、过程化地对教师提供了评价,从而将教师的教学工作置于开放、透明、公正的评价体系中,从而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教育创新。 3. 为上游学校(大学)选拔学生提供公正、详实的依据 作为一所中学,NORTHFIELD MOUFNT HERMON School十分明确的办学目标是让更多毕业于该校的学生能够升入更有名望的大学。SWIS系统为这一目标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美国的大学选择学生的依据主要有:对于中学办学情况的判断、学生的平均成绩、社会活动、以及教师的推荐信等方面,SWIS所提供的学生成长记录记录有学生每阶段的平均成绩、主要的社会活动经历、运动情况等为上游学校选择学生提供了公正的、详实的依据。由于大学可以看到学生的详细成长过程,对于NORTHFIELD MOUFNT HERMON School的学生容易产生直观的判断。为教师的推荐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4. 将教学效率从线性关系提升到倍数 对于教学活动来说,施先生提出了信息技术对于教育效率的三种效率模型:三种不同的教学效率取决于三种不同的信息技术硬件设施: 第一种效率模型: 是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演示性教学。 第二种效率模型: 是教师可以演示,可以利用少量的设施与单个学生互动 第三种效率模型:教师与全体学生互动。 目前,NORTHFIELD MOUFNT HERMON School在学校的数学课程中主要采用了在国内很多学校也有的德州仪器的TI图型计算器和几何画板。不同的是,NORTHFIELD MOUFNT HERMON School在上课过程中保证了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互动的过程。 5. 教师的不可替代性 NORTHFIELD MOUFNT HERMON School在信息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很重要的结论是教师的不可替代性。信息技术是手段,可以提供相应的帮助,但教师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6. 对于国内教育信息化的几点看法 NORTHFIELD MOUFNT HERMON School与北京四中等国内名校是友好学校,这些交往使施先生对于国内的教育信息化情况有所了解。施先生对于国内教育信息化有如下看法: 国内部分学校教育信息化环境和能力高于NORTHFIELD MOUFNT HERMON School,但由于两边教育体制的不同致使两边的教育信息化走向了非常不同的方向; 国内比较夸大信息技术对于课堂的作用,特别是在学生没有可能互动参与的情况下,过分强调教师用信息技术备课等环节。 (四)美国中小学利用信息技术的结论 美国致力于中小学应用信息技术的研究已20多年,得出的结论是: (1)技术不能替代教师,只能帮助教师; (2)传统技术和手段能做的事,就不能企图用新技术和手段来做。 3、给基教信息化的四个建议 (一)应从容易见到效益的环节入手 中国教育信息化首先要解决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动力问题,让教师开始使用就能够见到效益,在此基础上陆续推进。这就要求信息技术要能够解决教师遇到的新问题,而且比传统手段见效果。不要从传统手段已经非常有效、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方面着手。比如在目前的高考体制下教师如何上课,如果非让教师用PPT上课,教师不愿意,家长也非常担心,改革的风险太大。 (二)信息技术应有助于教师业务的提高 首先要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使教师知道要解决什么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用信息技术帮助解决问题,比如在3+X的高考模式下如何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教师要知道需要扩大哪些知识面,在此基础上教师使用互联网查找需要的知识,就比不会使用互联网有效益得多。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信息技术的作用是有限的,不能企图用信息技术代替教师业务的提高,反而是只有教师业务提高了才能更好地使用信息技术。不推行教育改革,不推行课程改革,信息技术就没有生长的土壤。 (三)学生成长袋是信息技术的主要应用模式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个性,教育的主要手段是沟通,而教育信息化为沟通提供了全新的手段。 我们根据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可以看出信息技术的应用,包括学生报名、分班、成长过程记录、毕业等,其中主要是对学生成长过程的记录。 对学生成长过程的记录,包括学生7个方面的情况: 学生基本信息、学生成绩、学生德育、学生健康状况、班主任评价、家长评价、学生自我评价。 学生成长袋对于建立全新的教育评价模式、支持教育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数据: (1) 家长通过网站可以随时了解孩子的情况,密切了学校和家庭的关系,弥补了学校家长会的不足。 (2) 可以为大学自主招生提供客观依据 大学通过学生成长袋,可以了解学生的日常表现,为自主招生时评价学生提供了客观依据。 (3) 是评价教师的客观依据 教师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个性,通过成长袋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可以看出教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作用,为评价教师提供了客观依据。 (4) 增加了教师对学生的关注,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学生成长袋需要教师填写许多内容,要求该教师了解学生,及时与学生沟通。通过对成长袋的分析,可以看出学生的发展趋势,便于了解学生的个性,及早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 (5) 对校长办学的客观评价 通过了解学生成长袋的情况,就可以评价学校校长在培养学生个性方面的情况,进而评价校长的办学业绩。 (6)学生成长过程数据是学校的基本业务数据 学生成长袋的建设,会有效发挥已有的教育管理系统的作用,更好地为教育改革服务。 由此可以看出,教育信息化应该首先重点建设学生成长袋,在此基础上开展其他应用。 (四)建立学生成长袋的可行性分析 (1) 具备了基本网络环境 中国教育信息化经过这几年的建设,已经建立了以教育科研网为骨干、各地教育城域网分支、学校校园网为接入的网络环境; (2)人机比明显提高 人机比从2000年的1∶128发展到2002年的1∶35,特别是大中城市比例高达1∶14,具备了支持建立学生成长袋的环境。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认为,解决中国教育信息化应用的问题,必须突破四中心模型的限制,建立以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为核心的学生成长袋应用,形成学生的过程化、个性化评价的基础数据,为高校的自主招生提供依据,为国家选用人才提供依据为基础教育改革、人事制度改革提供技术保障。随着学生成长袋的建立在此基础上进行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为中国创新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为中国教育决策提供依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