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August 2025 | » | 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 |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 | | | | | |
|
IMAGE_031.jpg

|

|
Blog信息 |
blog名称: 日志总数:336 评论数量:1090 留言数量:2 访问次数:2385107 建立时间:2004年12月4日 |

| |
[读书笔记]浅析我国教育教育心理学的几个发展阶段 原创空间, 情感绿洲
我不能发帖子呢?难道我触犯了右派利益吗?岂有此理!!!!!!!!!11 发表于 2005/1/7 10:42:12 |
浅析我国教育教育心理学的几个发展阶段
[摘要]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和内容心理学派、意动心理学派、构造主义心理学派、机能主义心理学派、行为主义心理学派、格式塔心理学派、精神分析心理学派、日内瓦学派、人本主义心理学派、认知心理学派等发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当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方法、内容等都和这些心理学流派的发展密切相连,从中吸取了很多有益成分,并且仍然在进一步的发展之中。
[关键词] 行为主义心理学 构造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
心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性质的中间科学。教育心理学做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是研究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活动现象,及其产生和变化规律的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所以它是一门介于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人在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教育既包括学校教育,也包括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然而,一个人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获得和道德品质的形成,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实现的。因此,我们所说的教育心理学主要是研究学生及教师在学校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和内容心理学派、意动心理学派、构造主义心理学派、机能主义心理学派、行为主义心理学派、格式塔心理学派、精神分析心理学派、日内瓦学派、人本主义心理学派、认知心理学派等发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当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方法、内容等都和这些心理学流派的发展密切相连,从中吸取了很多有益成分,并且仍然在进一步的发展之中。
学校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主要是指学生如何学习和教师如何教学的基本心理学规律,包括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形成良好的个性和道德品质的过程,以及制约学生学习的各种条件,如学习动机、学习迁移、学习策略、教学心理、学校群体心理、学习与教学的测量与评定及教师心理等。
教育心理学虽然是上个世纪初才正式建立起来,但是我国和西方古代许多教育家、思想家和哲学家都提出了不少有关现代教育心理学中研究的教学现象和教学心理的问题。
我国古代的教育家、思想家如孔子、孟子、荀子等人的教育思想中都具有一定的心理学观点。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学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慎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等观点都从多个角度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过程、学与思的思辩关系、启发式教学、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的作用等等。
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非常强调教育与灵魂(心理)的联系。他把灵魂认为植物灵魂、动物灵魂(又称意志灵魂)和理性灵魂,同时把教育分为体育、德育、智育三个方面,并与三类灵魂相顺应。他认为体育顺应植物灵魂,发展体质;德育顺应动物灵魂,发展意志;智育顺应理性灵魂,发展智能。
十七世纪欧洲夸美纽斯提出“人只有凭借教育才能成其为人”的著名论断。他强调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儿童的年龄和个性特征,有目的地去发展儿童的才能。提出实物教学、渐进、模仿和练习等四个教学法原则。十九世纪瑞士教育家裴斯踏洛齐主张“教育心理学化。”他倡导将儿童的学习与生产劳动结合起来,发展学生的人格和道德品质;运用将心理学与教育学紧密结合的方法训练教师等。十九世纪德国的教育家赫尔巴特受到裴斯塔洛齐思想的影响,认为教育方法应以心理学为基础。他把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明了就是向学生明确地介绍新知识;联想是使新知识与学生已有联系起来;系统是对知识作出概括并得出结论;方法是指(通过练习)将已掌握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由此发展为后来广为流传的五段教学法即提示(介绍新知识)比较(比较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总结(归纳与系统化)、和应用(把新知识应用于实际)。
十九世纪后半叶至二十世纪初期,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具备了成熟的条件。
德国心理学家冯特(W.Wundt,1832-1920)于1879年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 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将实验引心理学研究,形成完整的心理学体系,并培养一批心理学人才。其中冯特的学生莫依曼、霍尔、卡特尔等都曾为教育心理学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如德国学生莫依曼在1907年著《实验心理学入门》,列出了教育心理学应该研究的七个领域:儿童的身体发展、儿童的各个心理机能的发展、儿童的个性、个别差异、儿童的学校生活、各科的学习及教师的活动、教学、学校制度。美国学生霍尔成为美国第一位心理学博士。他的博士论文发表于1904年,题目是《青少年:他的心理学及其与生理学、人类学、社会学、性、犯罪、宗教和教育的关系》。另一位美国学生卡特尔对个别差异和心理测验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
桑代克(E.L.Thorndike,1874-1949)是致力于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领域的研究的先驱。他创立了第一个完整的学习理论,使学习成为教育心理学的中心领域。1903年著《教育心理学》。1913-1914年,他又将此书扩展为三卷即《人类的本性》、《学习心理学》、《工作与疲劳以及个性的差异》。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开始确立。在研究方法上,他摆脱单纯内省和思辩,采用严格的自然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科学的教育心理学从此开端。桑代克也因此成为教育心理学的开山鼻祖,并被誉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时期:
1.初创时期(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
在这一时期,随着心理学体系的建立,实验法的引入,为运用科学的心理学观点和方法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提供了可能。但有关的研究还不够充分,教育心理学应该研究哪些内容,意见并不统一。桑代克的研究及对教育心理学体系的看法为这一时期的代表。
2.发展时期(二十世纪20年代——50年代末)
在这一时期,教育心理学吸取心理学各分支中与教育有关的内容,研究范围不断扩 大。
自法国心理学家比纳(A.Binet)和精神病医生西蒙(T.Simon)首创智力测验之后,各种类型的测验,如智力测验、成就测验、能力倾向测验、人格测验等都先后开展起来,并广泛运用与教育教学之中。教育心理学吸取了心理测验和儿童心理的成果,扩大了自身的内容。
20年代以后,对动物和人类学习的研究取得许多重要成果,并形成了各个学派。在学习理论上的派别之争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30年代以后,学科心理学的发展很快。
40年代,随着精神分析理论的发展,有关儿童个性和社会适应以及心理卫生问题也进入教育心理学领域。50年代兴起的程序教学和机器教学等,也影响和改变着教育心理学的内容。
尽管内容范围在扩大,但这一时期的教育心理学还有不少缺陷:
第一,内容庞杂,不系统,未形成独立的理论体系。教育心理学的主要内容取自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动物学习理论、人格心理学、心理卫生、心理统计与测量及学科心理学等分支学科,并与这些学科相互重复。
第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不大。这一时期,行为主义心理学占优势,行为主义心理学把人类类同于动物,对动物的学习行为研究较多,倾向于用动物的学习行为去推测人类的高级学习过程,对人类在课堂教学中的学习研究较少。
3.成熟与完善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现在)
在这一时期,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建设进一步加强,并加强了理论成果的实际应用。具体表现为以下两点:
第一,内容日趋集中。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的体系和内容是围绕有效地教和有效的学而组织的。不同的著作中,对教与学的阐述各有侧重,开始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对人类的教与学的过程与心理的研究上来。
第二,注意为学校教育实践服务。学习理论的研究与教学实践密切结合,提出了诸如“发现学习”、“学习层次论”、“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掌握学习”等学习和教学模式。这些研究注意到了实际学校学习和教学过程中复杂的多变量制约的特点。师生关系、班集体等学校中的教育社会心理因素也日益受到重视。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科学的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较为曲折的过程。
1908年,由房东岳译,日本小原又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是我国出现的第一本有关教育心理学的著作。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以后潘菽等人还陆续编写过一些教科书。直到1949年以前,多数是教育心理学方面的书籍都是翻译西方的著作,自己很少有创见。建国后,我国的教育心理学50年代受苏联心理学影响较大,在理论上基本上是学习苏联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经验,这段时期全面的批判屏弃了桑代克的理论和心理测验技术。60年代初,我国教育心理学结合自己的教育实际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研究范围主要包括:学习心理、德育心理、智育心理、学科心理、学生的个别差异等方面,这个时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成绩是1963年出版的潘菽主编的《教育心理学》讨论稿。文革期间,我国的教育心理学研究一度中断。文革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机构、研究人员和研究领域不断扩展。经过30多年的努力,从60年代开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问题渐趋集中,教学与发展、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差异心理、德育心理、教学策略、教学评估、教师心理等成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这一时期,教育心理学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为学校教育服务的研究取向日益明确,教育过程的探讨、学生学习心理的研究、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等受到高度重视,这种研究取向一直延续至今。另外,教育心理学家还把视野扩展到社会心理因素的研究,把学校和课堂看成为社会情景,对其中影响教学的社会心理因素进行研究。这一时期,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研究也受到重视,而且这种研究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而迅速深化,如多媒体环境下学生学习的特点、如何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学习的自我监控问题等都得到了深入研究。这些研究深刻地影响着当前的基础教育改革。
改革开放后我国教育心理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1980年出版的潘菽主编的《教育心理学》反映了现代教育心理学的某些新成就,也反映了我国教育心理学界的一般观点和研究成果。以后相继出版了许多有关教育心理学方面的教材和著作,同时,许多专家、学者结合我国教育实际开展了大量的实验研究,教育心理学空前繁荣。80年代以来,教育心理学渐趋完善,在如下四个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研究成果:(1)主动性,即如何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对自己的心理活动作更多的控制;(2)反思性,即从内部理解所学知识的意义,研究学生对知识的建构过程,研究元认知、学习的自我监控机制等;(3)学习中的合作与交流,即“学习共同体”的营造,教学情景的设置,以使“学习共同体”中成员能够共享教学环境中的一切学习资源,师生、生生之间合作交流活动的组织,等等;(4)把学生的学习看成是在一定文化背景上的建构活动,研究社会文化对学习的影响。近来,由于建构主义思潮的兴起和日益受到重视,教育心理学领域正发生着一场深刻的变革。
当前,我国教育心理学仍然处于进一步的发展之中。在当前多种心理学流派并存和多种认知主义共立的背景之下,教育心理学只有充分吸收各个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的最新的有益合理的成果才能不断的自我更新和完善,为我国的教育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