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August 2025 | » | 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 |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 | | | | | |
|
IMAGE_031.jpg

|

|
Blog信息 |
blog名称: 日志总数:336 评论数量:1090 留言数量:2 访问次数:2380377 建立时间:2004年12月4日 |

| |
[教育理论]后现代主义思潮对教育技术的影响 原创空间, 情感绿洲
我不能发帖子呢?难道我触犯了右派利益吗?岂有此理!!!!!!!!!11 发表于 2004/12/28 13:59:02 |
http://www.jeast.net/jiahou/archives/2004_09.html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教育技术的影响
王以宁,张海
(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吉林长春130117)
摘要:伴随后工业社会的到来,后现代主义思潮成为影响全世界广泛的文化思潮,教育技术领域也不能免。本文介绍了后现代主义社会和文化背景下、国外后现代教育技术的主要观点和研究成就,并提出网络教育是后现代主义教育技术的主要战场和突破口,以求呼唤一种积极的后现代教育技术。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教育技术;网络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一、后现代主义理论及其浮现的社会和文化背景 .
从1870年英国画家查普曼提出“后现代”这一名词,20世纪70-80年代,后现代主义开始向全世界蔓延,成为包括后现代艺术、社会学、哲学在内一种广泛的文化思潮。这种思潮已经渗透到当代社会的所有方面,自然也包括教育技术的所有领域。
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理论特征是强调否定性、非中心化、破碎性、反正统性、不确定性、非连续性以及多元性[1]。在J.w.墨菲看来,“从根本上来说,后现代主义是反二元论的。”即不是非对即错的[2]
后现代主义思潮之所以浮现,有着深刻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其中最重要的社会背景就是后工业社会的来临。罗烈特指出,“知识至上是后工业社会的主要特征。”这种“信息爆炸”或“知识爆炸”的现象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书中被丹尼尔·贝尔反复提及。后现代主义根植于后现代社会,是对后现代社会的一种回应。[3]
这一思潮同样在教育领域发生影响。前面提及的后现代社会时代对社会的公民素质提出了众多要求,《学会生存》《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就以“学会学习”“学会生存”作为答案试图制定一份因应时代祈求的答卷:其对批判思维、个性化学习、多元思考的倚重鲜明地表现出后现代教育的特征来。此类对后工业社会中的公民的素质的相关讨论,最终都表现为向教育领域诉求一种解决和改革的力量,而教育技术不免首当其冲 (比如教育技术制高点的理论)。
. 二、后现代教育技术的主要观点和研究对象
今天后现代主义仍未成为教育技术的主流,其原因是教育技术正是起源于理性主义的学科,深具现代性,而致力的方向也是成为名正言顺的学科或社会学科的家庭一员,而这些举动正是后现代观点所深恶痛绝的。但后现代主义思潮对教育技术研究的影响已经相当巨大,比如其开放的兼容并收的学科体系、多元化的研究思路,都已成为教育技术研究体系鲜明的特点。
1.后现代教育技术的主要观点
后现代教育技术研究在80年代涓滴出现,在90年代汇成潮流。1989年美国教育通讯技术协会(AECT)理论研究部的Koetting编辑了一期内部时事通讯特刊,包括了6篇后现代和评论文章。1990年Robinson又编辑了一期Ioumal of Thougbt特刊。1991年文字版的Paradigms Regained邀请了26位学者,试图对泛教育技术量规下后现代、符号、启蒙和批判理论研究所居的位置进行定义。1993年Muffoletto和Knupfer编的一本书把研究扩展到计算机领域。1994年2月份的Educational Technolo~v.Yeaman提供了12篇有关后现代教育技术道德的文章[4]。
在后现代教育技术研究的观点中,Hlynka的后现代研究范式观和Wilson的文化批判观是其中两种主要的观点。
加拿大马尼托巴大学教授Denis Hly~ka认为,后现代思考已经进入教育技术学的主流。传统意义上教育技术被视为提倡存在一种最优化的方法:过程和手段。这一最优化过程在系统方法的支持下,最优化的手段总是当时风行的技术手段,例如,今天是WWW,昨天是计算机,再之前是电视。但是我们可以确定一点,事实上不存在一种最优化的方法,也不存在一种“超级媒体”。而后现代主义视角宣称另类视角的合法性。在探索教育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潜力时,多重视角是非常重要的,不可以把自身局限在一两种观点上。后现代观点是成长的前提。
Hlynka认为导致他边缘化的原因有几种:他是一名在美国接受研究生教育有乌克兰血统的加拿大人,在不同文化视角的碰撞下,Hlynka感受到文化帝国主义的威胁,忽视和边缘化其他文化的态度 (一个例子是,加拿大、美国和英国都自以为自己打赢了1821年战争)。教育技术同样存在着背景文化,技术能为学生做什么,对学生施加何种影响,应该存在着多元的看法,而不存在统治地位的观点。今天我们争先恐后地奔向网络,但下一步的举措,没人说得出来,同时我们已经失去同过去、文化和历史联结的纽带[5]。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教授Brent Wilson倡导对技术的价值和角色的后现代批评和文化批判。后现代主义反对一些普遍观念,如真理可通过科学方法发现,存在绝对的对错的规则,技术导致进步,诸如此类。他们不简单地着眼于事物的表面价值,而是寻求深层含义,不言之言。他们质疑权威,质疑教条和主要的解释系统。后现代批判以多重意义和多重观点的视角小心看待当前的实践,以帮助我们看待生活的复杂性,从反面帮我们批判性地看待我们所采取行动的影响。后现代帮助我们看待每种已然“确定”的问题带来的有害的和意料之外的副作用。这并不意味着“确定”是一种坏事,仅仅意味着我们应更仔细地全面看待其影响。在教育技术领域,很明显,我们是在应用技术于一些已“确定”的事物并解决问题。
Wilson认为,技术批判可以像电影评论一样。电影评论从各种自由的角度评论电影,视野极为广阔,技术评论也可以不从预设的角度出发,而自由探索各种存在的可能性。简言之,科学家把案例作为理论的注脚,而评论把案例作为“文本”阅读。阅读文本的方式可以是多种角度的,作者和读者都可以自由为意义添加内容,这也就是建构主义者和后现代主义者屡屡提到的“意义商榷”[6][7]。
2.后现代教育技术的一些研究成就
今天,后现代主义思潮对教育技术的影响已经较为系统[8][9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后现代教育技术发展观。过去主流的观点认为,教育技术的发展大部分时间为技术的新进展所推动,其余的进步源于教学和学习理论的进展(Greg Kearsley)。而后现代主义则把教育技术看作一种艺术,艺术史上所有曾出现过的观点和想法都是重要的,并成为未来发展的动力。
(2)后现代媒体传播观。传播学经典模型中,传播是遵循着“发送者一信号一信道一接收者”的通道行进的,据此我们来完成教学开发和教学设计工作。而后现代主义的传播观认为这一通道应该是“作者一文字一读者”。这一模型的核心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文字和读者,读者可以建构独特的意义,而教学设计变成建构主义模式的。
(3)后现代教学设计观。后现代教学设计是后现代教育技术研究十分关心的内容。一种看法认为:后现代主义的矛盾、不连续、随意、无节制、流程短的特点恰好与好的教学设计相对应。这种教学设计的优点包括:能够更方便地用于相关背景下的意义学习成果,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更多有意义的参与,更独立的问题解决能力,更灵活的设计,更灵活的教学,更多的对学习中的社会和动机因素加以了解。
(4)后现代教育技术史观。后现代教育技术史观认为,今天的教育技术史甚至可以更名为美国教育技术史。在其他国家的教育技术发展情况和美国的情况并不是十分一致的,各有其适应本国国情的不同特点。比如加拿大公众广播设施CBC建设早于美国的PBS30年,在大名鼎鼎的媒体理论家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Harold Innis和Northrop Frye等人的引领下,媒体文化研究曾取得相当的成就;澳大利亚以英国模式发展,极为关注远程教育,后现代理论也非常流行;英国拥有电影摄影机的发明者WiUiam Frieze-Greene,因而在影视技术方面投入力量较大,带来了公众广播系统的较大发展,这就是声名赫赫的BBC。另一方面,其开放教育的概念完全来源于其极其著名的开放大学,这所大学一直是远程和函授教育领域的先锋和领袖;印度的教育技术比较突出的成就是其SITE计划和其卫星教育;后现代主义哲学家涌现的故乡法国,因有着极为著名的技术哲学家艾鲁(Jacques EUul)、白瑞德(Jean Bau—drillard)和利奥塔(Iearl Francois Lyotard),因而其教育技术理论也沿着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发展,而国家的信息技术极为发达;同样东欧、亚洲、非洲、南美的教育技术发展历程也各有其特点。
(5)建构主义的位置。今天我们已经对建构主义在教育技术学领域的应用司空见惯了,但就建构主义所属的后结构主义理论而言,恰好就属于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一束分支。Wilson在其相关著作中对建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特点曾用表格的形式对照说明了二者间的共同之处,以说明建构主义的背后恰恰就是后现代主义。Wilson认为,建构主义是一种一般的认知理论,而后现代主义是隐藏在其背后的哲学世界观。而确然,一些建构主义者并不持后现代主义观点,比如心理学领域建构主义的鼻祖皮亚杰和维果茨基,就是持现代主义观点,但今天教育技术研究领域内很多公认的建构主义者(如Spiro Jonassen,Bereiter,Resnick,Lesgold等)则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尽管他们自身也未意识到这一点,同时还抱有一定的传统的现代主义的科学技术观㈣。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国际上,许多远程教育学者试图从后现代角度去探讨远程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德国著名远程教育学者奥托·彼得斯认为,“哈根的远距离大学已经出现了后现代趋势”。但是这种趋势还远远未流行和获得深远讨论。我国许多教育技术和教育研究者也开展了许多后现代主义思潮对教育技术影响的研究,并且取得了很大进步[11][12][13]。
3.后现代教育技术的突破口:网络教育
网络的诞生本身就带着和后现代主义极深的渊源。1945年,美国高级科学管理官员范尼佛·布什(Vannevar Bush)在《大西洋月报》上发表了《如同我们可以思考一样》,认为今天研究的主要困难是日益增长庞大的知识数量,个人无法适应跟上,因而提出了一种未来的信息处理和提取机器Memex,这种机器像人类一样能够联想,这意味着超文本概念的提出[14]。而制定HTML语言的伯纳斯·李,其初衷也是为了解决自己的记忆不佳问题。超文本这一概念的出现,本来就是为了解决后工业社会信息爆炸问题。同样,《第三次浪潮》的作者阿尔温·托夫勒也认为“多中心化”“非中心化”是第三次浪潮中社会的发展趋势。
作为工业化社会的产物,班级授课制必然带有深刻的工业化生产模式的烙印。无法想象,在后工业化社会中,同样的模式仍然能够奏效。这正是人们今天开展网络教育时,采用课堂搬家模式建设网络教育体系,而又不能得到满意效果的深层原因了。网络教育欠缺范式的变革,而这种变革的去向,迄今为止看来,后现代主义很可能是一种行得通的途径。
后现代网络教育的特征表现为:(1)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习和协作性学习;(2)去中心化,每个学生都是网络上对等的存在,教师不再处于唯一的中心位置;(3)多元化的发展和评价方式,等等。 今天在网络上讨论的比较热烈的Blog、Wiki等网络教育手段,在笔者看来,正是因为其具备个性化、多元化和协作性的特点。因此对后现代主义观点的研究,很可能在网络教育领域取得巨大的突破,这是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的。
三、呼唤积极的后现代教育技术
后现代主义的“多重视角看待世界”的特点,对打破我们既定的思维桎梏,拓展我们思想的疆界,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但与此同时,其易于陷入绝对的怀疑和否定的趋向、对理性绝对否定的态度、肤浅的相对主义观点和悲观的基调,是我们应该反对的。对于后现代精神的倡导,并非把它奉之为金科玉律,不可动摇,恰恰相反,提取后现代主义的合理内核,才是我们应有的态度。
今天的社会是多元化的社会,全球化更使得这种多元化的趋势迫在眉睫,地球村带来了多元化。用德国数学家、计算机先驱和哲学家、对中国文化和科学充满敬意的莱布尼茨(1646-1716)的话来说,我们必须保持全球性“多样化统一”的目标。而具体实现的手段之一,或许就是呼唤一种积极的后现代主义教育技术研究范式。
参考文献:
[1] 韩东晖.智慧的探险——西方哲学史话【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 王治河.扑朔迷离的游戏——后现代哲学思潮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4]Yearnan,R j.,Hlynka D.Postmodem and poststructural theory [A].D.H.Jo~cn∞d.).Handbook of Research for education CommunicationsandTechnology,2nd Ed[C].Mahwah,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2004.1—47.
[5]I-nynh,D.,Yeaman,R.J.Postmodem educational technology[DB/ oLI.http://www.csu.edu.au/research/sda/t~eports/pmarticle.html.
[6]Wilson~.The postmodem paradigm[A].C.tLDills,AJ.Romiszowski (Eds.).1nstructional development paradigms[C].Englewood Cliffs:Educational Technology Publicatiom,1997.297—309.
[7]Wilson,B.G.Thoughts 0n theory in educational technology[J].
Educational Technology,1997,(1):22—27.
[9]Cam Willett.Frith,Hope and Humanity—Postmodernismin
Educational Technology[DB/OL].http://www.usask.ca/education/
coursework/802papers/willctt/willett.PDF.
[10] Wilson,B.,Teslow,J.,Osman-Jouchoux,R.The Impact 0f Constructivism(and Postmodemism)on ID Fundamentals[A].B.B. Seels.Imtructional Design Fundamentals:A Review and Reconsideration[C].En~ewood Clifl~NjEducational Technology Publications,1995.137—157.
[11] 顾清红,祝智庭.教育技术的后现代观[J].电化教育研究,2001,(7): 3—7.
[12] 孙福万.远程教育:一种后现代教育[J].开放教育研究,1999,(5): 3—6.
[13] 张秀梅,杨改学.中国远程教育:一种现代性的教育[J]开放教育研究,2001,(2):5—8.
[14] Vannevar Bush.As we may think[DB/OL].
http://www.theatlantic. com/unbound/flashbks/computer/bushf.htm.
(本研究受到教育部课题“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战略研究”的资助)
( 资料来源:《中国电化教育》,2004年第9期,第19-21页。)
* * * * *
思考题:
1、世界进入21世纪后,为什么后现代主义兴起?它对我们当前教育技术的深入发展有何启迪?
2、联系到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下一步发展,你能够从后现代主义思路中找到适合中国国情和你自己当地情况的新思路吗?
3、从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人学理论,看后现代主义对教育技术发展的影响。
4、如何吸收后现代主义思想的精华,运用到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策略中,例如,改善教学设计;重新思考教育资源建设的思路;如何促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和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如何转变教师培训模式?等等。 |
|
回复2:后现代主义思潮对教育技术的影响 原创空间, 情感绿洲
我不能发帖子呢?难道我触犯了右派利益吗?岂有此理!!!!!!!!!11发表评论于2005/1/2 17:04:04 |
又是个新名词!“后现代主义教育技术”
如果说,要用后现代主义的观点来考虑教育技术今后的发展趋向,那么,首先要考虑的是教育技术这们学科的性质和定位是什么?
再推广出去,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恐怕只有回答清楚了这些问题,我们才可以更好的看清楚教育技术今后该何去何从。 教育技术的相关学科有教育学(尤其是教育哲学、教学论、课程论)、心理学(尤其是教育心理学、学习心理学)、传播学、系统科学(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老三论和自组织理论、耗散结构理论、混沌理论等新三论)、媒体理论与技术(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等。 简单说来,不管是什么理论还是技术,教育技术的本质就是应该利用合适的技术和资源来优化教学活动,使教师更容易教,使学生更容易学。 教育技术中值得研究的问题很多,比如,我说是“利用合适的技术和资源”,为什么不说是“有用的技术和资源”或者其他说法呢?技术肯定是有用的。技术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和学习方式,这个谁也无法否认。但是,并不是说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先进的技术就好技术,就是适合每个人的;更何况现在的现实是还有很多学生和儿童根本就见都没见过,更不用说接触一些先进、高级的技术“玩意”了!所以,教育技术要做的一个很重要的研究,就是如何针对不同的人群,最优化地利用可用的技术和资源来开展教学。
扯远了。作者的文章到底想说明一个什么问题?没有问题的文章写出来有用吗?无的放失,就是说白话,浪费版面!还什么 “本研究受到教育部课题“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战略研究”的资助” 欺诈、浪费国家钱财!当然,我不应该这么激烈,应该说,现在很多学者做的就是这玩意工作!
不说了,越说越偏激! |
|
回复1:后现代主义思潮对教育技术的影响 原创空间, 情感绿洲
我不能发帖子呢?难道我触犯了右派利益吗?岂有此理!!!!!!!!!11发表评论于2005/1/2 16:39:51 |
内容概括。
一、后现代主义理论及其浮现的社会和文化背景 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理论特征是强调否定性、非中心化、破碎性、反正统性、不确定性、非连续性以及多元性。“从根本上来说,后现代主义是反二元论的。”所谓二元论,即不是对的就是错的。
二、后现代教育觉得的主要观点和研究对象 开放的兼容并收的学科体系、多元化的研究思路等,已经成为教育技术研究的新的亮点。 1.后现代教育技术的主要观点 在后现代教育技术研究的观点中,Hlynka的后现代研究范失官和Wilson的文化批判观是其中良好主要的观点。 在探索教育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潜力时,多重视角是非常重要的,不可以把自身局限在一两种观点上。后现代观点是成长的前提。 在教育技术领域,我们不能仅仅是应用技术于一些已经“确定”的事物并解决问题。 2.后现代教育技术的一些研究成就 无耻浪费啊!看看,下面是多大多好的论题,居然就这样被这小子给糟蹋了!白话连篇!简直就是暴殄天物! (1)后现代教育技术发展观;(2)后现代媒体传播观;(3)后现代教学设计观;(4)后现代教育技术史观;(5)建构主义的位置。 3.后现代教育技术的突破口:网络教育 作为工业化社会的产物,班级授课制必然带有深刻的工业化生产模式的烙印???无法想象,在后工业化社会中,同样的模式仍然能够奏效???这正是人们今天开展网络教育时,采用课堂搬家模式建设网络教育体系,而又不能得到满意效果的深层原因了? 后现代网络教育的特征表现在:(1)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习和协作式学习;(2)去中心化,每个学生都是网络上对等的存在,教师不再处于唯一的中心位置;(3)多元化的发展和评价方式,等等。今天在网络上讨论热烈的Blog、Wiki等网络教育手段,在笔者看来,正是因为其具备个性化、多元化和协作性的特点?
三、呼唤积极的后现代教育技术 后现代主义“多重视角看待世界”有积极的意义,但也要防止陷入绝对的怀疑和否定的趋向、对理性绝对否定的态度、肤浅的相对注意观点和悲观的基调。
|
|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