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田天空             W3CHINA Blog首页    管理页面    写新日志    退出             

                                                                                

          

  

«August 2025»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31

 

IMAGE_031.jpg

 

 

 

 

 

专      题

 

链      接


  余世维——有效沟通
  金正昆谈礼仪  

  论文天下
 极视传播 
   凯迪社区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SNAI远程教育网

   秦晖的博客
   郎咸平博客
   闯夜人
   财经郎闲评系列
   新浪财经——秦晖

   中计在线
   国际在线经典老歌
   CCTV希望英语节目

   E书吧
   万策智业网
   谢少春的博客

   诺贝尔经济学奖片段
   中国知识管理中心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经济学家
   天则经济研究所
   中国县域经济网
   新华网财经频道
   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中国经济周刊
   中华经济网
   致信网
   经济法网
   中国经济导报
   凤凰财经
   人民网强国社区经济论坛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世界经济人博客
   金融界
   中国金融网
   中国金融界网
   金融时报
   金融网
   和讯网
   金融英才网
   金融界理财频道
   金融会计
   中金在线
   第一金融网
   上海金融报
   上海金融学院

   中国经济网
   经济日报
   中国经济信息网
   经济网
   中国经济新闻网
   经济观察网
   经济参考报
   经济观察室
   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
   每日经济新闻
   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
   人大经济论坛
   经济视点网

   财务顾问网
   中华财务网
   万行财务人才网
   财务与经济
   首席财务官

   中国会计网
   财务与会计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中国会计师
   中国会计视野
   中国会计视野-会计博客
   中国会计视野社区
   中国会计社区
   全国会计资格评价网
   中华会计网校
   中华会计网
   中华会计考试网
   会计网校
   东奥会计在线
   北京国家会计学院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
   新华会计网
   无忧会计
   会计考试网
 

   中国共产党新闻
   炎黄春秋
   我爱北京
   世界经济学人
   高端阅读
   中国毕业论文网
   浓缩论文精选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WebCT教学平台   
   中国教育发展研究学会
   e-learning 大讲堂
   读书论坛
   读书
   教育学在线
   K-12教育网
   教育技术研究
   在线教育咨讯网
   全国高校教育技术委员会
   中国教育技术研究网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网
   中国教育研究网    
    

   雅信达英语互动网
   esl-lab
   usatoday
   divace  
   English-to-go 
   21century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英语节目
   中央电视台希望英语
   上海热线
   上海日报

    21cn旅游
    战胜编程必备课程资料库

    CI Webstie Recommendations
    7-12educators
    NCRVE

 
 

日志更新

 
 

查找


 

最新评论

留言板


Blog信息
blog名称:
日志总数:336
评论数量:1090
留言数量:2
访问次数:2381778
建立时间:2004年12月4日


 
 
 

 


[教育技术]赵勇博士有关教育技术的几篇访谈
文章收藏,  情感绿洲

我不能发帖子呢?难道我触犯了右派利益吗?岂有此理!!!!!!!!!11 发表于 2004/12/20 9:15:47

国际视野与自我超越    转载自: http://www.jeast.net/user/dourj/archives/001017.html http://www.yourblog.org/Data/20044/46557.html http://ftp.zbedu.net/ziliao/新技术如何加盟教育.doc http://ftp.zbedu.net/ziliao/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热的冷思考.doc http://ftp.zbedu.net/ziliao/国际视野与自我超越.doc


阅读全文(6345) | 回复(3) | 编辑 | 精华
 


回复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冷思考——赵勇
文章收藏,  情感绿洲

yutian365(游客)发表评论于2005/1/3 14:36:20

  以下文字摘自《中国电化教育》04年第一期 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首先顺应了信息时代的要求,其实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有益于教学效率的提高,再次是现代信息技术是实现学校科学和高效管理的必备手段。2. 现在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两种观点(一家之言?)一是以麻省理工大学教授、Logo语言的发明者 Seymour Papert 为代表(作品:《头脑风暴:儿童、计算机及充满活力的概念》( Mindstrom: Children, Computer, and Powerful Ideas) 和《孩子们的机器:计算机时代对学校的再认识》( The Children's Machine: Tethinking Schools in the Age of Computer ))。他认为技术应用于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改造教育,因为现有教育机制不可能让技术很好的发挥作用。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技术只能受制于传统,只能在一定的社会框架下发挥作用。相对于其他领域而言,在教育领域,技术对教学模式、教学形态产生的影响一直是非常小的,而受社会传统的制约非常大( 教师与机器:1920年来技术在课堂里的应用(Teacher and Machines: The Classroom Use of Technology Since 1920),炒得太热,用得太少( Oversold and Underused: Computer in the Classroom))从这两个观点中可以看出技术在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人们对他们的认识是有很大差异的。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存在概念界定问题,我们可以从哪些来认识和操作呢?从认识上来讲,我们在谈整合的时候应该把它和信息技术在教师教学中的作用区分开来。其实要想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必须要同时实现两个目标:信息技术的教育目标和学科教学的教育目标。从操作的层面来讲,信息技术与课程是两码事情,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性,因为现代技术要做的事情是染不愿意做的事情,人不能做的事情、人利用技术之后可以做的更好的事情。实际上,信息技术和语言学习一样,都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当教师每天都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学生每天都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时,我们就自然而然的接近整合了。从研究的角度来讲,相对于纯理论或者纯操作的研究,我们更应该关注理论指导下、中间层面的科学研究。中国目前的研究现状,似乎在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和专家学者的理论研究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4.互联网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作用。首先应该选择最能达到教育目标的技术、最恰当的技术,而不应该总是选择最先进的技术。这一点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中应该得到贯彻和落实,互联网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视频技术一样,都是技术的形式之一,我们应该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认真选择。5.要注意在追求技术先进性的同时不要忽视了教育的先进性。怎样围绕教育先进性这个核心问题做文章是非常重要的,它应该成为技术先进性的一个相对评价指标。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我们淡化技术、强调应用,淡化纯技术或者纯理论的研究而注重科学研究。6.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问题,不会有一种整合的模式适合所有的学科。为什么会有学科?教育有三个基本功能:从个人的角度讲,培养个人的竞争力;从社会的角度讲,培养社会的好公民;这样,才能从国家的角度讲增强综合国力。于是教育需要告诉学生关于自然的世界和关于人造的世界,这样就导致了教育内容上学科的分化,前者包括物理、化学、数学等,后者包括语文、历史和地理等,但是无论前者或后者,其最核心的都应该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国内在知识的传授上已经非常成功,但是怎样利用现代技术来加强学生科学知识和科学竟声的教育,应该是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着力要解决的问题。7.在信息技术与课程这个问题上,首先不是要学习国外的模式或者方法,而应该首先分析我们自己遇到的问题。比如关于整合是什么的讨论,这是一个好象很宏大但实质上又没有什么意义的问题。但是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推进方式是有研究的必要的。目前 webquest 比较盛行,它是一种概念和方法,每个学科都可以用,而且对教师的技术水平比较低,与教师现有的教学模式比较接近,容易被教师接受。8.中国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利用信息竟声解决广大农村的教育机会均等、教育公平的问题。不可否认很多教育教学问题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然而教育的的确确也是一个极具地方差异性的研究课题,是一个本地的事业,这在中国表现的尤其突出。我们不可能抛开当地的实际条件而奢谈教育改革或者教育创新,把中国珠三角或者长三角这些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带到中国的西部去,这显然是不现实的。所以我们的专家应该多多关注教育的民族性和差异性的问题。


个人主页 | 引用回复 | 主人回复 | 返回 | 编辑 | 删除
 


回复2:http://www.yourblog.org/Data/20044/46557.html
文章收藏,  情感绿洲

yutian365(游客)发表评论于2005/1/3 13:40:40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选编的《当代教育与技术译丛》:《教育技术的心理学研究》、《教育技术的研究方法和策略》、《教育技术的社会文化研究》、《教育技术的设计与开发》、《国外网络教育的研究与发展》   以下文字摘自    《中国教育报》2003年9月18日第8版 1. 中国总是强调系统性,学科性,当一个“学科”没有达到成熟阶段,却硬要摆出一副成熟的面孔,是没有多大的价值的。国外并不总去争论什么是“教育技术”、“AECT94定义”、“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等,他们认为只要是教育领域的问题,就应该去研究。2.一些传统技术之所以没有实现教育价值,责任并非在技术本身,而在于人们为了追逐技术本身没有给传统技术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教师要充分理解一种技术的该啊年,熟悉它,并寻求比较稳定的技术进行应用,光是“新”没有什么价值。    面对各种新技术,教育者总是倾向于选择于自己习惯的教育方式最贴近的技术,而后用自己习惯的教学方式来应用这些工具。但是,越是与传统教学贴近的技术对教育的变革作用就越小。这就产生了一个悖论:越革命性的技术越容易被拒绝。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育技术的深层影响???(错!技术之所以应用于教育是为了更好的优化教育、改善教育,而并不是为了“革命”教育。虽然当前教育存在问题,但是否一定要采取革命式的方式呢?既然知道人们接受新技术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那么为什么不减小技术与人们习惯的差距而慢慢引导人们了解、熟悉和利用新技术呢?任何技术出现之后,首先我们应该考虑它的成熟度与生命周期,然后再向教育推广。确实是成熟的、经历得起时间检验的技术,就应该大力向教师推广和普及,而一些实用性不大、昙花一现的技术就没必要让教师去试验它们了吧?!)   研究者和教育者应该深入思考选择什么技术,如何应用技术。技术并非全部都代表先进生产力,它由工具到生产力,再到革命性影响,中间有很多的制约因素。3.国内教育技术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一直关注媒体和技术的发展,由电化教育到网络教育等,但偏于技术和程序本身的制作、开发、应用,没有上身到教育的层次,缺乏深层次的反思,开发产品注重的是技术性而非在教育领域。事实上,技术和教育相结合应该遵循教育的先进性,而不是技术的先进性。还应该深入思考诸如技术对教育的深层次影响以及教育对技术的反作用等问题。   2)教育技术的研究方法比较缺乏而单一,基本的思路是思辩和制作开发,实证性不够(国内的通病,急功近利,坐不住冷板凳。)即使是少量的实证性研究,在实验设计、所依据的理论基础以及数据分析等方面也往往存在一些不规范之处,存在理论与实践相互分离的问题。   3)以往的研究总是对美国的教育技术奉行“照搬主义”,缺乏开阔的视野和多元化的观念,没有紧密结合我国的实际进行本土化和创新。4. 教育技术的社会和人文特性:1)把教育技术看作是社会的和文化的对象 ( artifact ),而不仅仅是技术本身,从社会文化的角度解释教育技术的演变和发展;2)摆脱技术决定论的观点,强调人在技术面前的主体性,强调人对技术的创造性设计和创造性应用;3)全面关注技术环境中师生的生活方式,关注技术对人的认知的、社会的和情感的影响。5.目前网络教育技术研究的问题集中于四个方面:网络学习环境及其效果的研究、网络教学系统的开发、网络学习环境下的学习模式和教学模式、网络教育应用的政策。6.现在应该强调:认清现在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不是盲目上新项目,要充分考虑性价比,否则很容易被商业公司利用。现在一些“校校通”工程成了“形象工程”,重在设备配置,而不是考虑如何来正确使用它,这是很令人愤怒的事情。7.中国目前信息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为所有的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师不现实,例如在广大的西部地区,教师自己对很多的先进技术也是不懂;二是对于信息技术的最终学习目的有地区性的差异和需求;三是学生个体存在个性差异。教育技术的先进性要体现在解决实际问题上。比如浙江的一些学校,并没有大量购置计算机等设备,而是保证投影仪和电教器材的充分利用和合理利用,将课件做得非常精细,教学效果十分理想。8.教师的作用主要是构建一种学习生态环境,教育技术则提供构建这种学习生态环境的丰富的可能性。现在教育技术研究从关注“教”到关注“学”的演变,并不意味着教师作用的削弱;一个好的教育技术进入教室以后,应该和教师互补,而不是取代教师的作用。教育技术可以帮教师做两件事情,一是把教师从繁重的、枯燥的、重复性的劳动中解放出来,让他去做更多的具有创造性的事情;二是教育技术要做教师不能做的事情。  

个人主页 | 引用回复 | 主人回复 | 返回 | 编辑 | 删除
 


回复1:http://www.jeast.net/user/dourj/archives/001017.html
文章收藏,  情感绿洲

yutian365(游客)发表评论于2005/1/3 12:57:05

    教育技术不是一个学科,而是一个研究领域,它不可能由一本书进行总结和概括。教育技术自己的理论不多,它的发展要受心理学、技术以及教育本身的发展等各种因素的冲击和影响。美国学术界也对教育研究属于应用性还是理论性研究进行过争论,最终认为教育研究应当属于应用研究,而且教育研究所关注的问题往往具有一定的超迁性,以指导具体的教育实践。关于学科,美国“教育技术学( educational technology )”这个此作为专业( program )或者系、所的名称的用法很少,更多的人宁愿采用“技术用于教育(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这种表达。    国际教育技术的研究热点主要有:1.新技术为什么在教育中得不到应用?   应该从系统学、教学、课程改革、组织行为、行政等方面研究是什么原因导致技术不能或者没有被充分利用。也就是说,要调处教育技术的框框来看待教育技术领域中遇到的问题,事业应该更开阔些。2.新学习模式( new form of learning )   也即使课程整合( Technology Intergration )问题。新媒体往往能够带来学习的革命。3.虚拟状态下的教与学   在以前,学校、家庭和操场构成了学生的三个主要的生活空间,而现在又多了一个与这些空间都有关系的虚拟空间。   一方面,我们要研究虚拟状态下学习者的心理、行为会发生哪些变化,网上的行为对学生西那时行为会有那些影响。隐含为学习发生的周围环境,如家庭、学校、邻居(社区)以及虚拟的世界等发生了改变,这回产生一些学生身份认同问题、文化问题等。    另一方面,许多人也非常关注虚拟状态下的教育学学习的关系问题。研究者有一种暗含的假设,即承认新媒体是有缺陷的,希望考察集注新媒体的虚拟学习是否能够逼近现实的学习?其实,研究的重点不是要比较新媒体和传统学习这良种系统的好坏,而是应该考察究竟哪些因素更能促进教学,哪些形式在何种程度更能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从而更好的发挥这些因素的作用。比如,可以考虑媒体以下维度的特征:1)交互的时间性;2)交互模式;3)匿名性;4)空间性,等。4.技术对教育的冲击和改造   技术对于教育体制、教育政策等会有所冲击和改造,技术所支持和促进的教育方式会对教育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通过对教育技术的思考,可以引发对教育本质的思考:利用技术是否有可能重新建立另外一种形式的教育?5.信息技术教育问题   这个问题在国外有不同的名称,比如计算机文化( computer literacy )、计算机熟练程度( computer proficiency )、信息能力( information power )、信息素养( information literacy )或者信息技术的流利程度/信息技术通晓( fluenc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等。掌握计算机的过程可以氛围三个阶段:1)机械( mechanical )阶段:摹仿阶段。2)有意义( meaningful )阶段:学生对相关问题有了一定的理解。3)创造( generate )阶段:或者说是发生式学习阶段,相当于学会重新处理信息、用不同媒介重新表达这种层次。

个人主页 | 引用回复 | 主人回复 | 返回 | 编辑 | 删除
 


» 1 »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主页:
标题:
验证码:  (不区分大小写,请仔细填写,输错需重写评论内容!)




站点首页 | 联系我们 | 博客注册 | 博客登陆

Sponsored By W3CHINA
W3CHINA Blog 0.8 Processed in 0.064 second(s), page refreshed 144767193 times.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
苏ICP备050060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