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August 2025 | » | 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 |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 | | | | | |
| 公告 |
愚人涂鸦,请多批评. |
Blog信息 |
blog名称:荷香小筑 日志总数:82 评论数量:201 留言数量:1 访问次数:534160 建立时间:2005年9月29日 |

| |
[奇闻共欣赏]推荐一个心理测试的网站 网上资源
hxxz 发表于 2007/6/19 14:32:36 |
近来发现一个专业的心理学测试网站,之前推荐给同事们做,效果还不错!
推荐给大家:http://www.psytopic.com/mag/post/category/psychology-game/
|
|
[奇闻共欣赏]自由与希望----肖圣克的救赎的影评(推荐) 文章收藏
hxxz 发表于 2007/5/28 13:27:41 |
两年前一个同事推荐给我的"肖圣克的救赎"这部电影的影评.
推荐给大家
习惯是一种麻木,让曾经的梦想,化为幼稚的代名词,让未来以可见的轨迹左右生活;
希望是一种坚持,是灵魂深处保有一片自由的天空,为相同的生命作出不同的解释。
监狱作为囚犯活动的特定场合也是人类社会的一部分,其特殊性在于剥夺了人的自由。身处其中的囚犯对于自由的敏感超过了任何生活在其它环境中的人。而正是失去,才备觉珍贵,也更渴望重新拥有,而生活在政党社会的人们却在追名逐利的岁月中慢慢的丢掉了自己与生俱来的本性,主动的把自己的心灵禁锢在无形的高墙里,放弃了思考的自由,也忘记了自己最初的追求,或者把这种精神上的追求物化为现实生活中的一个职位,几位数字。
一个在狱中度过大半生的囚犯面对申请多年而未果的一纸假释令的反应不是喜极而泣,而是企图重新回到监狱,返回他熟悉的生活。在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圈子里,他有学问,有地位;在外界,他只是双手犯着关节炎的无用老人。悲哀的是,现在的他连胡闹的力气也没有了。他选择了自杀,因为这是唯一可以做主的选择。
Red在狱中可以算是一个强者,他可以搞到许多不应该在监狱这个地方出现的东西;出狱后,他毫无用武之地,只能孤独的生活在恐惧中,在盼望多年的自由中流浪却无法靠岸。片中Red对于监狱高墙的一番话令人深思:“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地,你习惯了生活在其中;最后,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他而生存。That is institutionalized。”
是的,当昨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豪情消失殆尽,只剩下今日满腹牢骚时固步自封的时候,当不满足于现实里整日的循规蹈矩又不愿付出努力去改变生活时,当午夜梦醒时不知身处何方时,习惯的枷锁已经悄悄的套住了生活的头颅,让我们沿着可见的轨迹一步一步地走向生命的终结而忽视了生活的其他色彩。导演Darabont正是通过监狱这个强制剥夺自由,高度强调纪律的特殊背景来凸现现实生活中蚕食自由,扼杀独立思考的无形杀手——习惯。
片中作为希望代言人的Andy在Shawshank监狱中生活的二十年里一直紧守自己最初的坚持,出于对外界自由生活的向往,也出于对自己内心无罪的肯定,而真正的原因在于他对希望的深刻认识:“希望是人类最美好的拥有,只要自己不放弃,希望就会永远相伴相随。”二十年的牢狱生活不但没有泯灭Andy内心深处的希望,反而让他在浮士德的积极进取精神上,又对未来生活有了陶渊明式的领悟。这种希望的本质是一种状态,一种不争不夺,只是存在的状态。
希望不需要热情,热情的希望只是灵魂深处的一次不经意的冲动。狱中计算时间的单位不是日,月,年,而是以十年作为一个单位。当看到倏忽十年已逝,生命的过程只能已时间为刻度时侯,任何高涨的热情都只能无可奈何的向希望举起双手,宿命的接受命运的安排。这时Red告诉Andy:“希望是危险的东西,是精神苦闷的根源。”
天堂和地狱只一线之隔,存乎一心。Andy不是因为失去了自由才对自由充满了向往,而是知道在已谙悉的生活之外有另一种生活更为精彩,知道那种生活才是他灵魂真正的故乡。所以,芸芸众囚中只有Andy能在高墙的环伺下闲庭信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冷然面对生活的嘲讽。
跳出来审视自己的生活,不让环境左右自己的判断,这是Andy的选择,他也在这种选择中找到了人之所以为人的特质。在和时间面对面的日子里,Andy的希望没有在日复一日的例行公事中迷失自我,而是默默的构筑着自己的精神王国,寻找着灵魂出路与家园。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倚。如果Andy没有蒙冤入狱的生活,也就不会有日后他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如果在狱中的待遇有所转好就放弃自己的希望,那么他也许要在Shawshank无可奈何的苦度余生。于是,六年里以每周一封信的频率不弃不舍的向洲议会寻求资助建立监狱图书馆,冒着被关禁闭的危险为通过扬声器狱友放音乐以唤醒他们内心深处对美好生活的
憧憬... |
|
[奇闻共欣赏]深度解码—黑客帝国的故事(典藏) 文章收藏, 网上资源
hxxz 发表于 2006/7/31 19:51:11 |
什么是Matrix(矩阵)?
Matrix的本意是子宫、母体、孕育生命的地方,同时,在数学名词中,矩阵用来表示统计数据等方面的各种有关联的数据。这个定义很好地解释了Matrix代码制造世界的数学逻辑基础。在电影中,Matrix不仅是一个虚拟程序,也是一个实际存在的地方。在这里,人类的身体被放在一个盛满营养液的器皿中,身上插满了各种插头以接受电脑系统的感官刺激信号。人类就依靠这些信号,生活在一个完全虚拟的电脑幻景中。机器用这样的方式占领了人类的思维空间,用人类的身体作为电池以维持自己的运行。
在电影中,Matrix是一套复杂的模拟系统程序,它是由具有人工智能的机器建立的,模拟了人类以前的世界,用以控制人类。在Matrix中出现的人物,都可以看做是具有人类意识特征的程序。这些程序根据所附着的载体不同有三类:一类是附着在生物载体上的,就是在矩阵中生活的普通人;一类是附着在电脑芯片上的,就是具有人工智能的机器;这些载体通过硬件与Matrix连接。而另一类则是自由程序,它没有载体,诸如再特工、先知、建筑师、梅罗文加、火车人等。
Matrix是一个巨大的网络,连接着无数人的意识,系统分配给他们不同的角色,就象电脑游戏中的角色扮演游戏一样,只是他们没有选择角色的权利和意识。人类通过这种联网的虚拟生活来维持自身的生存需要,但Matrix中的智能程序,也就是先知的角色,发现在系统中有1%的人由于自主意识过强,不能兼容系统分配的角色,如果对他们不进行控制就会导致系统的不稳定,进而导致系统崩溃。因此编写Matrix的智能程序,也就是建筑师就制造了“救世主”,让他有部分自主意识,并成为觉醒人类的领袖,带领他们建造了锡安。
什么是Zion(锡安)?
“Zion(锡安)”一词在《圣经》中,是所罗门王建造圣殿所坐落的山,位于圣城耶路撒冷。而在犹太教中,“锡安”代表着上帝的荣耀,是神的救赎来临的标志。当大地被毁灭后,人类将在锡安接受最后的审判。
在电影中,“锡安”是指那些从Matrix中被解放的人类所栖居的家园,位于地球深处,依靠地热作为能源,成为人类对抗Matrix和机器之城的最后基地。电影用这个名字来命名人类的最后家园,象征着这里是正义得到彰显的地方,是对抗机器的圣地。
锡安的议会结构很象古罗马的元老院,是兼有立法和管理权的国家机构,制定一切法律和制度,通过执行官进行管理。
锡安是由占据Matrix 人口总数的1%的觉醒者构成的,其中主要是以有色人种为主,尤其是议会里的议员和战舰的船长等高层人员,都是黑人。而电影中之所以这样设置锡安的人口,主要是为了体现多民族的融合与宽容,因为这是一个讲述人类对抗共同敌人的故事,人类自己首先要团结,要实现大同的理想。而从另一个角度讲,在西方主流科幻电影中,破败的未来以及非白人的世界,一直是最重要的两个视觉元素。沃卓斯基兄弟作为科幻片导演,自然会在电影中加入这两个西方电影观众耳熟能详的视觉元素。
Matrix中的救世主
Matrix是一个建立在数学基础上的严整系统,一切都是有规律的,包括特工们和尼奥的超能力在内,都是包含在这个系统中的。而尼奥这个“救世主”的产生,则和数学中的哥德尔命题有关。奥地利数学家哥德尔在1931年发表了题为《论<数学原理>及有关系统的形式不可判定命题》的论文,其中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在任何数学系统中,只要其能包含整数的算术,这个系统的相容性就不可能通过 |
|
[奇闻共欣赏]关于人的一生---------读了,想了,所以推荐了 文章收藏, 网上资源
hxxz 发表于 2006/4/26 13:17:51 |
英国某小镇。这儿,有一个青年人,整日以沿街为小镇的人说唱为生;这儿,有一个华人妇女,远离家人,在这儿打工。 他们总是在同一个小餐馆用餐,于是他们屡屡相遇。 时间长了,彼此已十分的熟悉。有一日,我们的女同胞,关切地对那个小伙子说:“不要沿街卖唱了,去做一个正当的职业吧。我介绍你到中国去教书,在那儿,你完全可以拿到比你现在高得多的薪水。” 小伙子听后,先是一愣,然后反问道:“难道我现在从事的不是正当的职业吗?我喜欢这个职业,它给我,也给其他人带来欢乐。有什么不好?我何必要远渡重洋,抛弃亲人,抛弃家园,去做我并不喜欢的工作?” 邻桌的英国人,无论老人孩子,也都为之愕然。他们不明白,仅仅为了多挣几张钞票,抛弃家人,远离幸福,有什么可以值得羡慕的。在他们的眼中,家人团聚,平平安安,才是最大的幸福。它与财富的多少,地位的贵贱无关。 于是,小镇上的人,开始可怜我们的女同胞了。
中国山东,有这样一对夫妇。 刚刚结婚时,妻子在济宁,丈夫在枣庄;过了若干年,妻子调到了枣庄,丈夫却一纸调令到了菏泽。若干年后,妻子又费尽周折,调到了菏泽,但不久,丈夫又被提拔到了省城济南。妻子又托关系找熟人,好不容易调到了济南。可是不到一年,丈夫又被国家电业总公司调到重庆。于是,她所有的朋友,就给她开玩笑——你们俩呀,天生就是牛郎织女的命。要我们说呀,你也别追了,干脆辞职,跟着你们家老张算了。 但是,她以及公婆、父母,都一致反对。“干了这么多年,马上就退休了,再说,你的单位效益这么好,辞职多可惜。要丢掉多少钱呀!再干几年吧,也给孩子多挣一些。” 其实,他们家的经济条件已经非常优越。早已是中层阶级,但是他们仍然惦念着那一点退休金。 于是,夫妻两个至今依然是牛郎织女。
我们,是一个尚义轻利的民族。中国人一直是为了某种自己未必真正明白的主义而活着。 于是,中国人,不能在没有目标的生活中活着。而这个目标,可以是工作,可以是理想,可以是金钱,可以是孩子,可以是老人……但是,唯一不可能是的,就是自己。 中国人,可以很委屈的活着。可以是工作上的极不顺心,可以是婚姻上的勉强维持,可以是人际关系上的强作笑颜,可以是所有欲望的极端压制,可以是为了一个所谓的户口……哪怕牺牲自己一生的幸福,也在所不惜。 中国人,可以过异常艰难的日子,但并不能安贫乐道,他所遭受的一切不幸,必定有一个近乎玩笑的借口;中国人,可以把高官厚禄当作成功,中国人可以把身家百万当作理想,中国人可以抛却天伦之乐四海飘荡,但是,中国人唯一不认可的成功——就是家庭的和睦,人生的平淡。 于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度,把爱国、崇高、献身、成功、立业的情结推向了极致——他们要么在大公无私,其实是舍本逐末的漩涡里苦苦挣扎,要么在肩负重任,其实是徒有其名的怪圈里受尽折磨……唯一遗漏的就是自由和自我。 于是,在外国,妇孺皆知的道理;在中国,没人能整治明白。
人的一生,到底在追求甚么? 有一个美国商人坐在墨西哥海边一个小渔村的码头上, 看着一个墨西哥渔夫划着一艘小船靠岸。小船上有好几尾大黄鳍鲔鱼,这个美国商人对墨西哥渔夫能抓这么高档的鱼恭维了一番,还问要多少时间才能抓这么多?墨西哥渔夫说,才一会儿功夫就抓到了。美国人再问,你为甚么不待久一点,好多抓一些鱼?墨西哥渔夫觉得不以为然: 这些鱼已经足够我一家人生活所需啦!美国人又问:那么你一天剩下那么多时间都在干甚么?墨西哥渔夫解释:我呀?我每天睡到自然醒,出海抓几条鱼,回来后跟孩子们玩一玩,再跟老婆睡个午觉,黄昏时晃到村子里喝点小酒,跟哥儿们玩玩吉他,我的日子可过得充满又忙碌呢!美国人不以为然,帮他出主意,他说:我是美国哈佛大学企管硕士,我倒是可以帮你忙!你应该每天多花一些时间去抓鱼,到时候你就有钱去买条大一点的船。自然你就可以抓更多鱼,在买更多渔船。然后你就可以拥有一个渔船队。到时候你就不必把鱼卖给鱼贩子,而是直接卖给加工厂。然后你可以自己开一家罐头工厂。如此你就可以控制整个生产、加工处理和行销。然后你可以离开这个小渔村,搬到墨西哥城,再搬到洛杉矶,最后到纽约。在那经营你不断扩充的企业。墨西哥渔夫问:这又花多少时间呢?美国人回答:十五到二十年。墨西哥渔夫问:然后呢?美国人大笑着说:然后你就可以在家当皇帝啦!时机一到,你就可以宣布股票上市,把你的公司股份卖给投资大众。到时候你就发啦!你可以几亿几亿地赚!然后呢?美国人说:到那个时候你就可以退休啦!你可以搬到海边的小渔村去住。每天睡到自然醒,出海随便抓几条鱼,跟孩子们玩一玩,再跟老婆睡个午觉,黄昏时,晃到村子里喝点小酒,跟哥儿们玩玩吉他?!墨西哥渔夫疑惑的说:我现在不就是这样了吗?人的一生,到底在追求甚么?...
|
|
|